高敏
(貴州省羅甸縣第四小學,貴州 黔南 550100)
設置名校長工作室,其根本目的就是對區域辦學的引領、示范和輻射,為名校長工作室成員提供更高、更寬、更廣的平臺,實現區域間和個體間的緊密合作、交流借鑒、資源共享,實現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就名校長個人專業成長而言,建立工作室,不僅僅是鞭策自己不斷成長,更重要的是激勵自己在更大的舞臺發揮作用,亦即舞臺有多大,校長的視野就有多寬,成長自然就會卓越;就名校長所在學校發展而言,建立工作室,會讓學校發展的機遇更多,會給師生成長增添力量,會讓自己學校的舞臺更加寬廣;就名校長的社會責任而言,建立工作室,不僅僅能促進工作室成員學校優質、高速發展,更能引領區域學校跨越式發展,從而發揮名校長工作室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
名校長工作室的成員主要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管理能力、積極的開拓精神、敏銳的前瞻意識和濃烈的教育情懷,依靠科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創造性地開展教育管理和辦學實踐,并形成了能被自己的辦學實踐加以佐證的獨特辦學體系,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校長。在探索名校長核心素養結構基礎上,系統設計名校長幫扶鄉村薄弱學校校長能力提升培訓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并將其作為教育干預因子。名校長工作室就是撬動校長關鍵能力提升的重要舉措,為鄉村薄弱學校校長專業成長培養種下了典型示范的種子,為鄉村校長隊伍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奠定組織基礎。
無論是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還是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都聚焦在“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引領發展、能力為重、終身學習”五大理念和“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協調外部環境”六大職責上,隱含著校長核心素養要求,既有自身修養、思想觀念方面的要求,又有工作實際、實踐操作層面的要求。對于鄉村薄弱學校校長專業成長的培訓范式研究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傳統講授式的校長培訓模式忽視了鄉村薄弱學校校長工作的真實情境和實際需求,忽視了校長核心素養發展規律,從而導致校長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受損,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不強。
校長工作室通常都配有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理論導師一般由高校或研究所里有教育學或管理學背景的知名教授擔任;實踐導師一般由一線的名優校長或干部培訓專家擔任。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員校長們有了專家的指導和保駕護航,保證了各種研修活動能夠在理性思考下,高站位上開展,切實促進各位校長的專業成長,尤其是在對鄉村薄弱學校校長的專業培訓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確立主客觀統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價值取向。校長培訓理論與校長培訓實踐是一種整合關系,培訓理論是面向培訓實踐的知識。培訓研究應根植于我國豐富的培訓實踐之中,關注現實中的培訓問題,從而加強培訓研究的實踐品格。為此,通過名校長工作室“共建、共享、共助”發展模式,將科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引領成員們通過課題研究、微新、微改革,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帶動教育人才隊伍共同成長。確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價值取向。要把校長培訓實踐看作是與研究者不可分離的整體來進行研究,主動走向培訓實踐,在培訓實踐中去體驗培訓、感受培訓、研究培訓,并進而達到影響培訓、促進培訓實踐,實現新發展的目的。
(二)完善知識體系結構,實現系統、統一的理論建構。從名校長工作室成員學校到鄉村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工作室主持人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辦學經驗。幫助鄉村薄弱學校校長完善知識體系,和理論的構建。發揮了工作室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功能。校長培訓工作者和科研人員撰寫了大量論文和經驗總結材料,但缺乏對校長培訓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在校長培訓的基本理論架構、運作模式等方面的理論研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為此,必須加強校長培訓的基礎理研究,如校長培訓的本質、特點、規律的研究,校長培訓的原則、方式、方法的研究,形成并完善校長培訓學科的知識體系,建構完整嚴密的概念內涵、邏輯范式和自己的理論體系。
(三)尊重差異,實現研究方法的多維融合。作為研究范式,哲學思辨的方法、科學實證的方法在校長培訓研究中各有其合理性,同時也各自存在著局限性,這兩種方法在校長培訓研究中一直處于一種相比較而存在的狀態,并在這種狀態下相競爭而發展。強調研究者在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關系中對研究對象進行重新解讀和建構,給培訓研究帶來了新的變革。
在鄉村薄弱學校校長專業成長的培訓過程中,名校長工作室朝著實現教育發展共贏的既定目標前行。用堅持、堅定、堅守的態度和情懷,一點點撬動,一點點改變,促進新形勢下基礎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