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敏
(貴州省普定縣定南街道中心學校,貴州 普定 562100)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身變化、社會認知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成長的煩惱。這時需要有情感傾訴的渠道,需要有成長經驗的指導,父母在這方面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由于代養人(受孩子父母的委托,在家幫助照顧孩子的人)忙于自己的事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與家人交流的機會,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往往是由比較引起的,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就少了一種關懷,少了一種依靠,在和其他享受完整家庭溫暖的孩子比較時就少了一種資本,再加上學業不良,又受到各種輕視。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以一種猥褻形象出現,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存在著深深的自卑心理,不敢和別人靠的太近。
2.被遺棄感(安全感缺失)
在農村,有的兒童從小就與父母分離,一年也見不了父母幾次面,有的孩子甚至連父母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眾所周知,兒童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最關鍵的時期,他們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庇護,需要父母的幫助和鼓勵,需要溫情和體諒。他們在成長道路上需要有人相伴隨,父母的呵護是他們停靠心靈的港灣。如果在孩提的時候,父母就不在身邊,孩子就不會體會到親情的存在,心靈也就少了寄托,沒有安全感,就不可能放手的去做事,感受不到受人關注的快樂。這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心里永遠會有一種缺失的陰影。
3.怨恨感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會有被遺棄的感覺,會認為父母拋棄了他們,父母遠離他們,是別有用心的,是沒有責任心的,是為了拋棄他們這個累贅。看到身邊其他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樣子,心理的不平衡感就會加劇。一旦他們這種心理形成,他們就有可能背叛家庭、背叛社會,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
這些消極的情感,必將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他們與人交往相處能力的下降,結伴難度的增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不良的影響不但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逐步積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上升為心理疾病。
弗洛尹德認為成人的陰影都能在童年中找到影子。在個性的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而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給孩子的卻是殘缺的個性影響或教育,這樣勢必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1.封閉性格
農村“留守兒童”,往往自卑、怯懦、不善言談、孤僻、敏感、多愁善感、凡事小心謹慎等等,他們通常看不到自己的長處,不愿和他人接觸,對周圍的人表現出厭惡,戒備的心理,缺乏人際交往的快樂,整日憂心忡忡、消極頹廢,永遠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
2.攻擊性格(破壞性格),由于家庭關愛的缺失,學業表現差,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注視,只有在其他方面尋求突破口,我行我素、目無尊長、態度粗暴、惹是生非、欺負弱小、散漫無紀,極盡標新立異之能事,常常是同學“告狀”的對象,成為眾人心中的壞小子。
3.缺乏生活上、學習上的自信心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殘缺,留守兒童往往缺乏生活上的教養和學習上的指導,加上父母不在的陰影,致使他們喪失生活的信心。他們長時間在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下生活,受到的成功刺激太少,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即便偶然有了一點成績也不會有人重視,做事也就越來越糟,甚至陷入一種一做事就做壞的怪圈,因此他們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信心去支撐他們的行為。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立情緒與行為的反社會因素比較嚴重。
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首先要進行其根本成因的解決。農村兒童心理問題的出,首先是兒童心理不成熟導致的,因此要解決其心理問題,必須要解決農村兒童心理不成熟這一最基本因素。如何使農村兒童心理問題解決,首先需要使農村兒童擁有心理自信,對于自身有著較為良好的認知。使農村兒童擁有心理自信,可以從三方面出發,首先要從學校出發,因為學校是兒童學習的地方,都可以在其中獲取更多的知識使自身更加充實。從學校出發,學校要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使留守兒童融入學校環境當中,使其在學校學習時,不會意識到自身是留守兒童,而是認為自己與其他人是沒有異樣的。這種情況可以極大的減少學校對于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影響。
農村兒童擁有心理自信其次要從農村兒童自身出發。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應當擁有足夠的意識為留守兒童創造可以活動的公共場所,使其能夠在伙伴當中,而非是回到家中獨自一人。從留守兒童自身出發,還需要使其能夠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從學習中獲取對于自身的正確認識,不會困于留守兒童這一身份而自怨自艾。這一點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使留守兒童擁有健康的心里。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探究,其次要從環境原因出發。所謂從環境原因出發,首先是要從家庭環境說起,家庭環境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影響是最根本的,只有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好的父母關系才能夠使留守兒童更加擁有良好的全面發展。其次要探究,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要從學校氛圍說起。因為留守兒童心智不成熟,極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由外界的評論進而否定自身。只有進行和學校氛圍的營造才能夠徹底鏟除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滋生的土壤。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