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萍
(羅甸縣邊陽第一小學校,貴州 黔南 550102)
“課例研究”被稱為“授業研究”,是教師在校本研修中研究改進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更是教學相長的必經階梯。對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教育資源有所欠缺,學習渠道也不是非常豐富,以“課例研究”為途徑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數量更是有限,加上我國提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便提高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要求,使他們必須具有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思想及先進的教育方法,使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基于廣博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不斷地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做出一些優質的研究。
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這一方面,當然離不開農村小學領導的支持,而課例研究的關鍵在于要有指向具體的、真實的、有價值的問題,并運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對其研究的問題做出合理地解答,作為農村小學的領導,應從自身開始培養科研精神,并重視語文教師課例研究能力這一方面的發展,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關的研究制度,讓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有相關制度支撐,使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顯得更具激情,并通過這樣的方式贏得教師們的尊敬,更好地為農村小學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課例研究”的整個過程若僅憑一人之力,操作起來還是有些困難,這是需要老師們的集體力量,開展以“課例研究”為形式的小學語文科組活動,組建一個語文教學科研小組,通過觀課、評課、發思,可從中發現:課例研究不僅最有效的解決了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而且還在研究的過程中,促使每一位參與成員都會積極主動地去研讀課標、文本,并仔細觀察其他老師的行為,然后審視自己的課堂,通過這樣的研究活動,使農村小學語文老師在研讀中成長,在觀察中反思,并在審視中成就自己。所以說,通過這樣的活動,彼此之間相互交換意見,揚長避短,做到資源的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課例研究的質量和效果。
對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在提升自身課例研究能力的過程中,還離不開專家的引導,這就要求農村小學多邀請專家到校進行專業授課,充分發揮專家引領的作用。專家到校授課,除了講授相關的專業知識之外,還可以參與到課例研究過程當中,在共同備課過程中發現無疑處,推進糾纏處,解釋疑惑處,將理論與實踐勾連起來,以促進備課成果的物化。同時在課例診斷當中,專家可引領觀課評課的大體方向,依循一定的學理指導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聚焦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給予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的智力支持。
“課例研究”的重心不在于“課例”,而是“研究”,其實“課例研究”的形式是多樣的,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可以是教學反思,也可以是同伴研討,還可以是教師合作研討,更可以是專家的引領。據相關了解,很多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并不知道“課例研究”,由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受到一定成都的條件制約,他們獲取教育信息資源的渠道并不是特別豐富,那么他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培養自身的鉆研精神,不再只以固有的模式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解決問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中,逐步強化對“課例研究”的理解,并通過其他途徑不斷地學習,這樣使他們能夠在實踐操作中把“課例研究”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課例研究作為一項研究活動,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例研究時,不可能隨意行之,必然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而作為研究方法,其本身又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存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可利用網絡信息、專家授課及書籍查找等途徑來學習課例研究方法,一般而言,課例研究應在一定方法論思想的觀照之下,掌握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結合自身的研究實力、研究類型、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規模等因素,從實用的角度在課例研究的相關階段選擇相應的具體操作方法。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提升課例研究能力的這條路上,除了專業技能的支撐之外,還必須樹立一定的自信,能夠在課例研究過程中大膽的聯想質疑,勾連整合,推理論證,思考創新,提出一些富含個性化的觀點,這是教學課例研究中最為難得可貴的品質。有了深入研究的信心,才會廣泛學習,聚百家之所長,融自己之所思,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
綜合以上內容可知,課例研究更適合改善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學科知識,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較為簡單,但其學情稍顯復雜,小學生自身的知識、技能及情感的發展變化幅度較大,讓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多開展課例研究,這種基于“教學反思”、“專業引領”與“行為跟進”的研究過程,使得語文教師在實踐中逐步提煉出新經驗,并有效地運用于新的教學情境之中,從而喚醒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對完善自身專業知識結構的渴望,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