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武警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86)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經歷過主權更迭的香港,其歷史、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對香港的語言狀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香港語言群體由兩個語用群體為基礎:一個群體為講廣東話和其他方言的中國本地人,另一個為講英語的英國人。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化導致了語言的傳播和轉變,單使用漢語的語言群體已經轉變成會講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的三語使用者;而英語的單語使用群體已經擴大到包括美式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加拿大英語、印度英語和新加坡英語等英語變體的母語使用者。此外還有一部分具有雙語能力的少數族裔,會講英語和南亞語言的人士。
雖然語言使用情況有一個自然發展演變的過程,但也可受政府語言規劃政策的影響。1997,香港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因此,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并實施相關的語言政策,在香港社會推行或制約某些語言的使用,以重建不同語言或語言變體的地位。本文試圖通過對香港語言政策變遷的分析,探討影響香港特區政府推行語言政策的因素。
語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重要溝通手段,是權利、社會地位、身份認同等的標志,在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如何規劃和設計語言政策、引導人民的語言選擇,是政府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根據Weinstein(1980)的觀點,“語言規劃由政府核準,為解決溝通問題而長期、持續且有意識地改變一種語言在社會中的功能。”它可能需要對各項資源進行評估,需要復雜的決策,來確定不同語言(變體)應實現的社會功能。在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可用的情況下,任何為何時使用某種語言而設置的規范或規則都被稱為國家語言規劃。將一種語言確立為國家的官方語言,或禁止另一種語言在學校中使用,都屬于語言狀態規劃的范例(Spolsky,2000年)。語料庫規劃還可能涉及到諸如書寫的發展歷史、詞匯的新來源、詞典的編纂以及文獻編著采集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潛心挖掘該語言的新用途,使語言使用深入擴展到政府、教育和商貿等領域(Wardhaugh,2008年)。
關于語言規劃中的決定性要素,我們應考慮到語言使用者的構成、國家的歷史文化、語言共同體所處的全球環境、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語言本身以及語言規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1997年9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署發表一份政策文件,指出香港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本地學生“兩文三語”的語用能力。這標志著香港語言教育本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兩文三語”是指所有學生都應在一定程度上熟練使用兩種書面語言和三種口語。在香港特區的語境下,這兩種書面語是指現代標準漢語和英語,三種口語分別是普通話、粵語以及英語。
起初,“兩文三語”政策是作為教育領域的語言政策被提出來,重點是培養學生使用中、英文書寫和粵語、普通話和英語的口語能力。此語言政策的目的,香港特區政府在2001年施政報告中做了詳細闡述:
“我們的政策是促進兩文三語。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需要促進英語的廣泛使用。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香港人也應掌握流利的普通話。這將有助于與大陸進行有效的溝通和業務交流。我們正在全面檢視現有課程、教師素質、教學方法和社會環境,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預計在明年中期提出具體建議。”
兩文三語政策實際上是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基礎上提出的,保證了1997年后中英文在香港的語言地位。
關于教育領域的語言政策,香港主權移交后出現了政策轉變。1997,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了中學階段母語必修教育政策,指出從1998/1999學年開始,粵語成為所有中學課堂教學語言。若要繼續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學校必須向政府證明,其滿足了有關學生能力、教師能力和學校對于英語教育所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各項規定要求。最終,只有114所學校可使用英語教學。剩下的346所學校轉變為粵語教學。據香港教育局介紹,“母語教學通常是學生最有效的學習工具”。通過母語教學,“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所學內容、分析問題、表達觀點、培養探究思維、培養批判性思維”(2007)。
母語教學政策旨在使學校能夠靈活選擇適合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語言(Poon,2004)。從理論上講,只要學校在生源選擇和學生分流方面很專業,就會選擇適合教師和學生能力的教學語言,即教學語言不應成為有效教學的障礙。語言政策一方面體現國家政府意志,另一方面通過指導社會公共各領域的語言使用,引導民眾相應語言能力的提升,并且鞏固文化根基,凝聚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