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 553200)
當前,隨著我國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各項惠農政策正逐步落到實處,農業新技術備受廣大百姓的歡迎,為此,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正逐漸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法》中的定義,農業新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
農業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本。為此,“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的問題。農業和農村工作一直是全國農業工作的重點。在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基層農業工作人員肩負著艱巨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從事基層農業工作的全體干部職工要努力拼搏,積極進取,把握時機,與時俱進。
那從事基層農業工作的全體干部職工要怎樣創新農業新技術推廣方式來與時俱進呢?筆者憑借多年在基層工作的經驗,提出一些拙見,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正。
一是實踐出真知,基層農業工作人員需根據當地農村工作實際,首先編制出一套操作性較強的農技推廣工作方案。這就要求基層農業工作人員要深入鄉村基層做好調查研究,掌握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要將需要推廣的先進實用的新技術、新品種做好試驗示范,使農技推廣工作顯示出自身的先進、高效、實用以及增產增收方面的特點。
二是要加強新型農機具的推廣和應用,加大宣傳力度,著力推廣新型農機具。新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基層農業工作人員多方協調,在爭取當地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時,在經費上也要爭取政府的扶持。
三是根據不同的季節適時召開現場會。各種形式的現場會是推廣農業新技術的有效途徑。通過請當地政府的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參加到會指導,并注意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使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能及時掌握基層農技推廣的工作形勢,了解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工作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當地農業農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政府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支持提供先決條件。
當前,從事基層農業農村工作的干部職工多半偏于老齡化,就筆者當地而言,農業部門的干部職工平均年齡已經接近50周歲。有相當一部分年齡偏大的工作人員雖然工資較高,但因年齡偏大力不從心導致上進心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農村工作的正常開展。應調整現在的人員機構,讓年齡達到55周歲的老同志可提前預退,鼓勵其離崗創業,聘用專業對口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農技推廣崗位。在補充新鮮血液的同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充分調動基層農業部門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能夠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使基層農業工作人員愿意從事并創新農業工作方式,只有這樣,農業農村工作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農業部門應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取得政府支持的同時,農閑時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方式,對基層農業干部職工進行輪訓。不斷提高基層農業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使他們的知識得到不斷更新,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農業農村工作首先需要更新觀念,然后才是知識的更新、政策的更新,利用網絡信息推動農業的更大發展。因此,要健全信息網絡,保證農業信息上下貫通。一是收集信息。以基層農業工作部門為單位,建立不同產業的農業新技術推廣示范點,通過示范點采集不同產業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情況。建立和完善各種農業協會及專業合作社制度,爭取最大信息量;二是與區域外的相關農業部門加強合作,保證與權威部門的基本信息暢通;三是建立信息平臺,多渠道服務于民。
利用農業信息平臺,創新農業推廣方式,加大農技推廣工作力度,實現推廣形式的多樣化。比如科技示范基地的推廣、家庭農場的推廣、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推廣、各種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推廣以及參加各種農業博覽會進行推廣等多種不同形式,加快實用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步伐。
農業新技術的技術指導是農技推廣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必須注重精細化,直至田間地頭和農民家中,為他們提供手把手、心貼心的指導服務,做農民的知心朋友。了解他們的需求,真正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對農業新技術的培訓要靈活多樣,采取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爭取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農閑時節把他們集中到一起開展全范圍的大班培訓,著力解決老百姓所需的實際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