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
(安陽市西大街小學,河南 安陽 455000)
按照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說法:地方文化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個體及知識。通俗地說,是一種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思維習慣及生活方式。地域性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特點。在中國大百科詞典上地方文化是指與特定區域相聯系的文化。一般來說其范圍有限,并可能與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不同或為其分支。
2011年10月,黨中央提出了關于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和重要工作部署。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文化是由兩個不同層次的文化構成,一個是代表國家、民族的制度性主流文化;另一種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積淀,而且在世界的變遷、社會的文明演進中,也昭示著某種現代精神和當代意識。文化與課程存在著天然的血肉聯系,作為學校教育核心內容的課程,必然與當地的社會文化處于互動之中。但由于中國教育受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地方文化及本土知識經常被排斥在學校教育之外。如何引導教師和學生正確對待地方文化,引導他們從中汲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在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加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自然成為德育課程開發的主要任務。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也即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活動,在這中生活活動中,人與人發生各種關系,也產生各種矛盾和沖突,為協調各種關系,解決各種矛盾,才有道德的產生。最初道德表現為與生活融合一體的風俗習慣,在風俗習慣中人們感受到好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的。最初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生活來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來規范人的行為,而不是道德的說教,灌輸道德的戒律。我們的課程理念是: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它們都是處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的教學應該從生活出發,從生活中的現實,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問題、困惑出發。
民族民間游戲作為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在伴隨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成長的歷程中得到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56個民族,又有不同民族的民間游戲,漢族地區多庭院游戲,如放風箏,打陀螺,抓石子兒等,因場地限制,他們的游戲一般小巧靈活。
有趣的民族民間游戲,可以深深的吸引著學生。使他們能克服自身弱點,忍受游戲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繼續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良好情緒,情感得到培養,承受挫折的失敗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另外,民族民間游戲可以在參與者共同協商情況下確定規則,這就使學生受到嚴格遵守規則的訓練,從而調節他們的心理和自己的行為,進而提高學生參與的自覺性和自控力,以及相互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培養團隊精神。
從小學德育教材的選位選文來看,關于地方農業選題相對較少,尤其是當代選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與學生息息相地方生產與生活。鄉土文化的缺失,顯然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
同時,在腳步越來越快的現代城市化的沖擊下,教師也在發生變化,無論是教師的個人身份,還是教師所具備的價值觀,都開始從過去的生活環境中脫離出來。被剝離的地方文化甚至被動得站到了現代文明的對立面,在各個力量的角逐中不斷出現自我的丟失,根植于鄉土的精神信仰被懸置。
鄉土文化的退隱,直接導致了優秀德育資源的缺失。鄉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的優秀品質,規范著人們的日常行為,但是由于對現代文明的盲從,鄉土文明常常被視為落優秀的德育資源淡出人們的生活。世俗取代理想,奢華取代樸實,利益取代道德,最終導致青少年道德水平滑坡,生活沒有理想,生命沒有價值,陳舊保守的東西被人們所鄙視甚至拋棄,這種現象使得學校德育失去豐富的優秀社會資源背景,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教育實效。
在學校德育中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能夠克服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脫節的弊端。把當地自然、經濟、文化特色融入于校本德育課程中,有利于凸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完善課程結構、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滿足學生多樣化發 展的需要。從教材的編寫、課程的安排與實施、課程的評價,在完善整個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學校德育的途徑,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通過多種實踐活動的實施,將鄉土德育活動與學校常規德育工作結合,與德育學科課程融合,與學校校本德育課程整合。在體驗式德育的教育實踐中,借助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定會充分發揮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的育人功能,增強德育實踐活動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