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肖
(河北省唐縣仁厚鎮中心學校,河北 唐縣 072350)
現在的中學生大部分都喜歡聽流行曲,課本里的歌曲他們都不感興趣,于是有許多同學上課不認真、搞小動作,有的把耳機帶到教師里,一邊聽,一邊小聲哼;有的在抄流行曲;甚至有的學生還當著我的面大聲喊:“這首歌不好聽,來段流行曲吧!”面對這不良現象,我真的有點生氣,卻又覺得無奈,于是我苦思悶想,下面談一談我自己的幾點改革措施。
我放下老師的架子,發揮青年教師與學生交往上的年齡與活動優勢,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并向學生學習,研究他們的生活、學習、勞動、關心他們的喜怒哀樂,熟悉他們的社區和家庭,利用課余十分鐘和學生平等、自由地對話,增進了解,提高學生對我的信任。特別是注意對“后進生”的深入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我從中發現了許許多多實實在在的問題,也解決了許多學生的困惑。漸漸地,他們上課的紀律比以往好多了,我還深刻地記住他們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并不怕音樂老師,因為她是我們的朋友,所以我要尊敬她?!边@使我明白,作為一位教師要全身心地、滿腔熱情地去愛學生。音樂是一門藝術課,我們老師也要像藝術家一樣善于“進入角色”,針對學生這位“對象”,本著始終為教學服務的宗旨,老師要會演,既是演員,有是導演。
傳統的課堂教學生在新課導入上往往是開門見山,唱歌課開始是發聲練習,欣賞課開始是介紹作者,往往使學生感到無趣。其實。新課的導入形式千變萬化,只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就能達到預期效果。
如果一個家庭時常換換家具的擺放位置,添一些新的插花、小擺設,往往使在里面的人感到新鮮,加深了對家的熱愛。音樂教室應像音樂之家,如果教師在講臺上放一盆綠色的小植物,在墻上掛一幅抽象畫,會使孩子對音樂教室感到新鮮,而隨著好奇心孩子們自然會想到:“咦,今天音樂教室變了樣,不知教師會在課上安排什么內容呢?”使學生充滿往下學習的興趣。
孩子們的興趣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性的,一個孩子對文學沒有興趣,卻對物理感興趣。所以作為音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應博覽群書,博采眾長。利用一切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幫助學生對音樂課產生興趣。
教學方法是師生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法,又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法,是教授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有效結合。決定教學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學目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由于音樂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音樂課的教學方法不同于一般學科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
一貫的音樂課,我們都是教會學生唱一首歌,教授一點音樂知識,分組輪唱就算完了,可是現在卻不是一樣了。我結合同學們的要求,在音樂課搞點游戲。記得初一第一學期有一首歌曲《搖籃曲》,這首歌的旋律比較慢,譯音比較多,特別難唱,聽起來還有點枯燥無味,許多同學都不喜歡上這節課。于是我在上課前先吸引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會唱這首歌之后,讓你們回憶以前的一些童年趣事或一件難忘、令人發笑的事,用這首歌的旋律唱出來?!蓖瑢W們都說好。這節課特別安靜,同學們個個開口學唱,而且唱的特別賣勁,學得比我想象中還要快,后來我抽查了一下,每位同學都按照我說的方法把要說的事情用音樂唱出來,連平時不愛唱歌的幾位同學也爭先恐后的舉手。下課鈴聲響了,不少同學惋惜地說:“太短了,再多點時間就好了。”
音樂課每周只有一節,作為音樂教師,你不可能要求課業繁重的學生在課后還要溫習音樂書,所以課的結尾不要拘泥于傳統的課后小結——教師總結學生聽這種形式,而應讓課堂叫的內容延續到學生的課后研究中去。
音樂課的結尾要五彩繽紛,留給學生思考和遐想的空間。如在唱歌課《大海啊,故鄉》中,我分別在兩個班采用了兩分鐘截然不同的結束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在下課前幾分鐘,我和著音樂唱起另一首歌曲《故鄉的親人》,教師優美動人的歌聲使學生對這堂課回味無窮,使學生沉浸在作者深深的思鄉扮演的最好,結果下課后,在課上演過的孩子會興奮得想如何演得更好,沒演過的學生想著下課后我自己就在家里演給父母看也是一樣的。增強了課后音樂活動的延續性。
作業,即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實踐應用能力而布置的一種學習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但由于升學率的影響,音樂作業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其實適當的音樂作業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學唱、學奏、欣賞等調節精神、感受美好生活,培養高尚情操。
長期的試驗,同學們上音樂課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出現的毛病慢慢消失,他們也不再嫌棄課本的歌曲。事實證明我們應該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從身邊發現問題入手,從一個學生、一首歌曲、一堂課、一種教法的研究開始,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