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全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石井鄉尉公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面臨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將會對小學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小學教學存在這重視知識、忽視智能、忽視創造的偏向。實際上智能、時間、創造是各種智能的集中體現和綜合運用。特別是創新能力正是社會人類最重要的素質,是智力的最高形式,應引起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否則很難把學生培養成創造型人才。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尤為重要的,本人是從小學數學教育角度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做一探索,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正。
一、創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誘發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性思維的發展,總是與創新活動相聯系的。因此,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創新的客觀環境是極為重要的。從課堂環境來說,學習氛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師生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情感融洽使學生敢說、敢問、敢想,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可以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具體做法是:
(一)學生中互相合作,對有難度的問題展開討論,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與除法》一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3÷4的關系,課堂設置一個動手操作環節,就是把3個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個?共有幾種分法。這樣的問題拿出來讓學生在組內相互合作,通過動手操作、各抒己見,最后得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難點分散給學生,讓學生品嘗到了創造性思維的快感。學生交流了多種解法的思路,課堂氣氛熱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師在學生的作業中,要關注學生做題的對錯,更要善于發現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適時以精妙之評語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發學生拓展思路,發揮潛能。在學生的作業本為同學寫上“優+有創造性”的評語,當學生拿到作業時,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學生進步,學生看了很高興,還對幾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找出規律。這樣,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肯定,進一步激起了創造性學習的動力。
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研究,培養創新意識興趣的力量是極其巨大的。創新過程中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興趣,而興趣又反過來促進創新。興趣越大,創新能力就越能夠發揮出來。據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特別注意激活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研究過程,培養他們善于發現新知識和歸納總結新方法、規律的能力,在學習探究過程中萌發創新意識。
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發散思維,亦稱多觸角思維。其特點:一是“多”對一個問題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去分析,從而產生許多聯想,獲得多種多樣的結果。二是“活”,對一個問題能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三是“全”,要全面的考慮問題。四是“新”,答案可以有個體差異,各有不同,新穎不俗。學生有可能想自己所沒有想到的,或在眾多可能的新假設中做選擇,萌生出新的想法,使之成為自己的獨創。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呢?1.要鼓勵學生放開思考,擴散思維,尋求多方面解決問題的辦法。2.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敢于有獨到的見解。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窮盡真理之河,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其次,在教學上要提倡平等,為學生有個性的思考創造條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經過衡量比較,提出新的見解。在思考問題時,不僅從正面深入的想,更要反面的提出新的主張。3.鼓勵學生在比較分析中增強探索性的思考能力。比較分析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也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注意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就能形成學生思維的廣泛聯系,多方比較,深入探索的良好習慣和能力,特別是通過質疑后進一步比較,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邁向創造性思維的境地。為此,我們的教學過程,不僅要“授之以魚”,更應“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基本方法,以發展遷移能力,形成多觸角思考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有了提高,能力也會逐漸發展。通過像這樣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一定能夠得到發展。
總之,每一名教師都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啟發者和培育者,而不能做學生創新意識的抑制者和扼殺者。要經常留心和重視從多方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條件。為我國新世紀的宏偉目標和偉大的中國夢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