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璐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 014010)
我國已經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總體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其意義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讓二者能夠協調發展,為我國創造更為良好、更為持久、有助于人類發展的自然環境。與人和自然內在相關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充分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平發展的重要性,這也是目前生態文明建設中最重要的哲學基礎,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并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具體建議,那就是要全面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要正確對待生命以及生態系統,樹立起全新的發展理念。
在我國多次會議上,習總書記都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因此社會各界人士、各級政府、全體人民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要地位,并且給予重視,要深刻認識到在我國經濟建設、科技建設、文明建設中,生態建設永遠處于先行。推進生態文明也是新時期發展的具體需求,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為基礎所產生的全新文明建設,在馬克思理論中,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充分解答,這也是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
在馬克思理論中,人與自然具備統一辯證的關系,第一,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與各種植物、動物共同享有大自然的一切,我們人類是自然界千萬年來發展的產物,猶如人類的母親一般。因此我們人類與自然界中大多數物質有類似的構成元素,例如海水可以看作是人類的血液,例如我們的骨骼,是鈣因子組成的,在巖石、植物、動物中也多很多是由鈣因子組成的。第二,我們日常生活、生產脫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是比人類更早的存在,這是大家廣泛認識的事實,通過自然界能夠為人類生存、生活、生產提供大量資料,人類以實踐為基礎,能夠對自然界中各種資源進行直接或間接利用。
馬克思曾說過:“在理論方面,在自然學科中,將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納入到了研究范圍,包括動植物、礦物質、山川河流、陽光空氣等,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靠自然界中的產物人類才得以存活”,所以,人類要使離開了自然界,等待我們的只有滅亡這一條路。
而且現階段的自然界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自從人類出現對自然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也為自然界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不僅如此,人類通過自身的力量能夠改變自然環境,使自然界的樣貌發生了較大變化,讓自然界中大量物種不斷進化,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物種。在馬克思理論中,人和自然除了具有同一性,還能夠實現互相構建,如果僅僅將人類作為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一環顯然有失偏頗,雖然人類要依靠自然存活,但是人類實踐活動同樣能夠反作用于自然界的發展,所以人與自然是互相創造、互相構建的,人類與自然休戚與共,互相影響。人類可以通過自主行動改造自然界,所以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人類自然能夠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類通過實踐活動能夠構建、改變并影響自然界,為人類自身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
為了使生態文明建設能夠落地生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人自然和諧發展,真正實現二者的協同進化、共榮共存,因此要做好以下幾點:
讓社會對于生態文明有更好的認知,要懂得如何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明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規律,真正實現人與人、人-社會、人-自然的良好發展局面,保護我們身邊的綠色,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使天更藍水更綠,讓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自然界中有千萬種物種,每一個物種都有自身獨特的生存方式以及價值,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尊重和關注的。人類要具備長遠眼光,不能只為了自己而活,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要懂得大自然的生長規律,對自然界中的資源和生靈正確對待,使人類自身能夠健康發展。
首先要避免浪費,對自然界中的資源進行循環利用,使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此外,要將過去統治自然的錯誤思想全部丟掉,提升人類素養,能夠合理使用自然資源。最后要培養生態自然人,這樣不能能夠讓人類通過自己的力量改造大自然,還能夠保護自然,為人類自身爭取更好的發展空間。
始終如一地堅持環境現行的綠色理念,政府部門要出臺政策,為保護環境制定有效制度,有關部門要教育人們愛護自然,保護自然,讓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所成績。不僅如此,要建立良好的綠色低碳發展體系,提高資源使用率,讓人們樹立循環利用資源,并形成環保理念,使社會都能養成環保、綠色良好風氣。環保部門應肩負自身使命,加大環保治理力度,落實好環保制度,加大打擊力度,對違法人員和企業進行嚴肅處理。
為了使我們國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讓人們對于環保的訴求能夠得到滿足,就要堅定不移地走好綠色發展路線,堅持生態文明建設,以習總書記的“兩山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走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新道路,要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提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生產力,讓我們能夠與自然共同發展,在美好的環境中生活,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對自然持敬畏之心,為人民帶來山美水美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