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翠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井仡佬族侗族鄉初級中學,銅仁 555100)
講到傳統閱讀教學,人們就會想到以下情形:教師逐個翻譯文章中的單詞,要求學生先抄寫詞意,然后翻譯并背誦文章,結果是學生會譯了,會背了,考試效果明顯,但是難以提升綜合能力。在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中,閱讀成為一個批量加工產品的過程,產出一批又一批缺乏批判和創見的閱讀者,以及那些沒有“頓悟”又似懂非懂的接班人。一堂優秀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應是一堂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課,能夠使學生提高閱讀思維能力,進而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益。本文從五個方面探討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
一堂閱讀課上得好不好,取決于教師會不會“設問”。如果在閱讀課堂上學生不敢提問,教師不會提問,課堂效率就會非常低。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與操練,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多重對話(學生、教師、課本)的過程,尤其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的設問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態度。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一些利于學習、利于歸納、利于遷移的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內在潛質。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設問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提問太難會冷場,提問太簡單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設問時一定要針對全體學生的英語水平,難度適中,并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師生對話可持續。
例如,在講授Rainy days make me sad 中的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時,教師在學生速讀前提出兩個問題How many people in this article? Who are they? 讓學生帶著問題速讀并作答。接著,教師針對每個主人公展開一系列提問,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這樣,通過問題推進閱讀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談到語言與文化,季羨林說:“其實語言與文化就是一回事,語言就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語言”。沒有文化,語言只是一個簡單的語言符號,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把語言符號“灌輸”給學生,學生怎么會有興趣呢?如果教師把語言與文化聯系起來,既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文化輸入是教學的一部分。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輸入文化。
漢語和英語都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不同的文化。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比較、總結、內化文化知識。
任務型教學強調讓學生從做中學,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文化知識運用于實際,從而提升學生理解文化的深度。
目前,很多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不注重分析閱讀篇章的結構和邏輯,難以提高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沒有邏輯的文章使人模糊,閱讀要遵循文章的邏輯性。
名著中摘取的部分敘述性故事片段是學生普遍認為的難點。因為學生背景知識欠缺,即使單詞不難,理解起來也非常不易。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注重分析文章的邏輯,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分析,即篇章分析和細節分析。在進行篇章分析時,主要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歸納、推理等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圖示閱讀法,利用語言形式構建文章的語義圖像,再利用語義圖像理解段落、句子、詞組、單詞等語言形式。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持久性可以理解為以下兩個方面。
學生如果只學習不復習的話,那么知識的持久性是很低的,而要彌補這種不足,需要“溫故而知新”。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復習和拓展培養學生溫故和知新的能力,從而保持知識的持久性。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策略是重要的教學理念。閱讀興趣的培養最理想的方法是能夠讓讀者理解文章的寓意并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喜好,把課本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
朱棣文說過:“讀書一定要帶著批判精神,要重視推論過程,而不僅是結果,另外是要深入和有創造力。”新課標也明確提出,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查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多維度解讀閱讀篇章,讓學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問題。一般情況下,為了不扼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當學生提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反饋,也就是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要及時、公平,要有藝術性。教學語言的藝術就是教師要用一種有內涵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反饋。
學習英語的過程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