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遠富
(江西贛州興國縣古龍崗忠田小學,贛州 342404)
據法制晚報報道,目前教育部正在醞釀出臺《教師教育標準》,對教師的入職標準有所提高,以改變目前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雖然我們還未知道其中的具體內容如何,但從“改變目前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這個標準來看,確有值得我們一線教師思考的地方。
我們知道教育改革改幾十年了,如今改革的這把“刀”,似乎已經懸在了教師頭上,一旦《教師教育標準》正式出臺,教師的入職標準與資格將有所提高,從確立“兒童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三大原則看,將要改變的是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說,以后的教師,不單單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更要注重人們一直在呼喚的素質教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國一直以來的教育模式就好比是前者,應試教育的弊端顯而易見,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經將中小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有一位老師說起朋友聚會中的一個細節,在國外讀書的孩子,在大人的聚會中成了主角,很活潑、很會玩、很會侃,根本沒有課業壓力;而自己在國內讀書的孩子,卻顯得沉悶與壓抑,心里老是惦記著作業還沒完成,在本應開心的聚會中多的是焦慮。這就是兩種教育方式的差別。
新課程標準也實行好一段時間了,雖然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上有了一定轉變,但都有現行的考核機制下,課堂教學實質上是“換湯不換藥”,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活動常常表現在回答教師的提問過程中,這種“回答式”教學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啟發式與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表面看也許是熱熱鬧鬧的討論,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問”,教師既是問題的提出者,也是問題發展趨向的引導者,還是問題答案的評判者。這種提問難以開啟學生心智,使學生真正走進“活動”狀態。
針對這種教學現狀,筆者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開展活動式課堂教學,下面談自己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活動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模式,要有效地進行活動教學實踐,必須首先明確活動教學的主要思想。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在課堂的發展為本,筆者認為,開展活動式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數學知識來自于生產實踐,又作用于生產實踐。數學知識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現實生活背景,要深刻理解某一數學知識,必須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源原,知道一個數學知識是怎樣得來的,為什么要產生它。傳統的數學教學已是忽略了這一點,突如奇來地強迫學生接受新奇的數學概念,認識新的數,學習新的數學模型,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停留在一種靜態的、呆板的記憶和模仿中。新課程數學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原創性”,復現人類認識世界過程中對數學的發現和創建,這就需要模擬原創過程,創設具體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數學知識產生的必要性。
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構建知識后者對學生更具吸引力,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因為經歷探究知識的原創過程,也就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數學化和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在這種經歷中獲得的體驗、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培養的能力和創造性是單一的教學知識結論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其價值自然也大得多。
又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教材創設了兩個足球隊比賽的情境,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計算兩場比賽爭勝球數(每贏1 個球記為“+1”,每輸1 個球記為“-1”),探索有理數加法的運算法則,建立有理數加法的數學模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創造,完成一個數學法則的“再創造”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注重學生學法,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數學,提升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問題解決”就是綜合地、創造性地將先前習得知識、方法應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它不僅是數學學習的一個目的,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即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數學知識,把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問題探索的過程,把數學問題作為貫穿數學教學的一條主線。學生的主動建構學習活動過程相對可分成:問題提出階段—新知建構階段—解決問題階段—遷移應用階段。
在講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邊角邊公里時,我先讓每個學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紙上作一個△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與其他同學所作三角形進行對照,看看能否重合,這時學生們會發現是能夠重合的。接下來讓學生改變角度和長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對照,這樣學生自然會發現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夠完全重合,此時教師啟發學生總結出: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和夾角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即“邊角邊”公理。通過同學們的動手操作,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蘊于簡單實驗之中,使學生易于接受新知識,促進學生認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