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想
(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海東 8107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當代大學生面臨的是高度的現代化、多元的信息化、豐富的選擇途徑等日益復雜的生活,給他們帶來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同樣迎來了更多的挑戰和競爭,這些給正處在成熟發展階段的高校大學生而言,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引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對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結果進行闡述,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層面屬于一個特殊群體,在大學時期面臨著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對未來世界充滿好奇的探索。但由于強烈的好奇心、青年向成年人的角色轉換和周圍環境的不穩定因素導致他們必然會產生諸多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加大該方面的投入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有研究顯示,20 世紀80 年代至2010 年,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整體水平呈逐步提高趨勢。
但近幾年,新聞媒體等不斷報道許多關于大學生的負面新聞。例如,大學生裸貸不能償還而自殺,大學生對室友飲水中下毒等。另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已然成為各類心理問題的易感人群,比如在處理人際關系、學業壓力、社會適應及就業等方面出現較多的困擾現象,而問題的嚴重性呈增強趨勢。因此,對于面臨困擾的大學生,若能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或許能夠避免諸多悲劇的發生。
由于國家的重視和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較大的改善和發展。但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下,各高校、地區等發展并不均衡和諧,這些存在的問題已經阻礙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工作和可持續開展。
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較晚,直至目前仍未形成針對我國大學生的教育體制,大部分研究方法及理論以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為主,但其內容卻不符合我國國情和大學生心理發展趨勢,研究成果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缺少前沿理論和創新成果。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教育,其能優化學生品質、排除心理障礙及困擾等,從而增強適應力和促進人格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彌補性和發展性兩種層次,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只關注和研究消極性層次,而對學生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造成了忽視。
一些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幾乎為零。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高校中,大部分學生除心理專業學生外,僅作為選修課程授課。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僅以部分引用案例授課和書本知識簡單教學,教育活動上過于形式化和簡單化,學生缺乏系統的講解和角色互動扮演,弱化了積極換位思考的能力。有些高校沒有專業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就以輔導員或班主任臨時兼職,此類現象最容易忽視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失去了最佳的干預時機從而引發很多悲劇的發生。
很多高校沒有組建專門的心理咨詢和疏導室,有些以應付檢查的心理臨時購置設備或組建心理咨詢中心,而當學生真正需要心理疏導時發現,沒有專業的人員進行輔導和干預,沒有專業的設備進行測試和調查。而且部分大學在大學生入學至畢業,沒有或者很少進行心理健康相關的問卷調查。
高校應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改變舊的思想觀念,樹立全體大學生建立健康心理的新觀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識知識。進一步構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使得學生能認識問題、發現問題、緩解和解決問題。
應高度重視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訂符合實際的教育實施方案,從制度上和實踐上落到實處。還應組建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培養專業核心人員,以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和思政工作者為主力軍,輻射全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調查。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系統的、嚴格的專業教育。首先,應堅持德育和技能為主的基本原則,按教育部規定配備專業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這是對教育的負責和重視。其次,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將專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納入評聘工作量。最后,更新和完善開展教育活動的設施,創新科研成果,提高測試和研究能力。
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應以預防和發展為主,積極構建各類心理疾病預防和干預機制,提高教育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切實改進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