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周 靜 代佳雪
(1.白城師范學院,白城 137000;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 541004)
新常態,簡單理解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后重新恢復正常狀態。習近平書記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將其應用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中,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新常態”中,我們要適應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現狀,在社會經濟和其他領域的建設中進行創新和變革,以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和道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在“新常態”下,高校管理工作也應該進行自我創新和變革,從而適應中國經濟社會實踐現狀。本文將從“新常態”的內涵以及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以及“新常態”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機制具體如何展開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展開論述。
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非正常狀態后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人類社會和人的認知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在2014 年5月考察河南的工作中習近平書記第一次提及“新常態”這個概念,并將其用來形容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稱“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指出中國當前正處于發展的機遇期,為了抓住機遇就要不斷進行變革和創新,轉變心態和采取行動,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這種經濟“新常態”不僅要求對經濟建設領域轉變心態和采取行動,對社會其他領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肩負保障高校正常有序的教學、保護大學生接受知識文化教育、為國家培養現代化建設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責任,應該積極響應“新常態”經濟發展現狀對國家各個領域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新常態”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進行創新和變革,轉變心態采取行動,從而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取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機制的突破和發展,培養出能夠適應“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高層次優秀人才。
人類社會和人的認知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這是社會實踐也是認知的規律。中國經濟社會當前的發展就處于“新常態”狀態中,這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正常狀態,具體到經濟發展中則是指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趨勢,而這種“新常態”趨勢對中國政治生活、社會建設、文化教育事業的速度、結構、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作為文化教育建設事業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新常態”發展趨勢的影響。新常態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結構和動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速度中高速、結構優化、以創新為動力,將其投射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以及大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即要求要管理方式高效率且穩健、管理工作落到實處且、不斷推進管理工作理念和模式的創新變革、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行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上的創新,在管理和人才培養的速度、結構、動力上不斷優化適應“新常態”發展趨勢,滿足“新常態”背景下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上一章節主要談論了“新常態”的內涵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趨勢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速度、結構和動力上的新要求,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斷創新管理機制,以高效率、穩健、科學的方式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本章節則主要詳細介紹在響應“新常態”趨勢下高校管理工作創新機制該如何開展。
區別于以往在高校管理中學校為主體的理念,進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創新就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服務于學生的管理理念。將服務和培養優秀人才作為高校管理工作的目的,注重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個人素養和知識技能,在管理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覺參與自我管理,這樣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理念能夠保護和實現當代大學生的對個性化的追求以及想象創造力豐富的特點,鼓勵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知識技能和自身特點相融合,從而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敢于表現自我,敢于創新,從而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理念基礎。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服務學生的管理理念能夠指導具體的學生管理工作,將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落到實處,保證具體管理工作符合“新常態”趨勢。
切實可行的制度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的制度保障。完善科學的學生工作管理制度,實行人性化、制度化管理相協調的管理方式,能夠實現學生管理制度自身的優化、高效和創新;能夠營造一個秩序、自由、尊重、公平公正、包容、和諧的校園環境,能夠培養出掌握社會實踐所需知識和技能且敢于挑戰勇于創新的優秀人才。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現狀為對當前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入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社會“新常態”主要指向發展速度穩中求進、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以創新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機制創新也必然要響應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速度、結構、動力的三個指向,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保證高校管理工作有序、有量開展,并為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創新型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