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配豪

今年以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等政策密集出臺。一時間,千億級市場規模的“職業教育”成為2019年經濟寒冬下少有的“新風口”。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提高辦學質量。中央財政大幅增加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地方財政也要加強支持。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
國聯證券測算,至2020年,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453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6000億元以上。其中,學歷職教市場規模2020年將達到1976億元,非學歷職教市場規模明年將突破4000億元。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2023年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至2020年,職業教育非學歷教育規模將從3160億元擴大至9859億元,增幅達200%。近萬億元市場正蓄勢待發。
大規模擴招顯示出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重視程度,既是順應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之舉,也是順應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之舉,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符合時代需求的職業人才,正享受著最好的教育前景。
實際上,早在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對于職業教育擺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表示,中央提出應對新形勢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穩就業成為六穩之首,而職業教育正是穩就業的最好抓手。
政策上的支持,首先會給職業教育企業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另一方面,政策環境會驅動輿論氛圍,有利于職業教育企業推廣、傳播。同時,社會的關注熱度也能促進資本層面對職業教育的關注,促進職業教育機構發展。
職業教育關乎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滿足產業需要,同時也是一個民生問題。姜大源介紹,2.87億農民工中70%~80%只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因為缺乏一技之長,收入水平很難提高。
職業教育的最終導向就是為了就業,對于國家倡導開展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從事農業植保無人機培訓的極飛教育感受頗深。
極飛教育總經理張鵬表示,極飛教育一直在推行校企合作的辦學方式,而此番政策的推出,更加堅定了極飛教育的信心。在政策利好方面,其認為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掃清了校企合作的政策障礙,企業方和學校溝通將會更加順暢。另外,政策的推出從生源上對中職院校有所保障,中職院校的利好,對企業也會起到連帶作用。
其表示,隨著產業的升級,以往企業推出的內部短期培訓班已難以滿足企業人才需求。而且從人才培養場景上來看,企業也并不是最好的人才培養場景。人才的培養需要完善的、系統的培養機制,且培養周期相對較長,這樣的人才對產業的發展以及其自身的職業規劃都是有好處的。
對于校企合作的辦學方式,張鵬認為,相比于院校,企業方更清楚自身需求何種人才,以企業方的要求進行定向培養,才能使人才最契合行業需求。對院校而言,在培養新興專業時也會面臨師資不足、設備短缺、市場把握不準等情況,基于此,校企合作的模式才得以出現。
對于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張鵬認為職業教育是很大的板塊,還有很多細分方面可以被挖掘,而對于缺乏相關人才和設備的學校而言,想要開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這一模式將會持續下去。
從規模上看,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職教體系。職業教育是培養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的高素質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教育,職校畢業生成了支撐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生力軍。
雖然很少有人否定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職業教育卻抱有一定偏見。產教融合的難以落地、就業質量不高等都一直是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要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從根源上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職業教育雖被高度重視,卻鮮有職業學校成為人們追捧的深造首選。“上職校學不到真本領”,是許多學生和家長的擔憂。這樣的擔憂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困境。為了和中職拉開差距,不少高職教育把重點放在了“升本”或學生的理論教育上,反而沒有更加注重“職”,以至于難以培養適應社會的高技能水平高職生。
要想讓中國的職業教育“香起來”,不能再走老路,而要走改革之路。職業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課程教育的含金量,在專業設置、課程配套方面與實踐深度結合。畢竟,不能給人一技之長的職業教育,難以得到社會的尊重。
從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實踐看,仍存在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校企協同不力等方面短板。具體表現為:在沒有具體可操作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前提下,聯合培養學生并未成為企業必須履行的一項社會責任;有些企業投入了資金或設備,與學校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聯合培養學生,但因學生平時實訓不足,導致其技能水平與企業要求存在差距,而企業的投入難以“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