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倩

百善孝為先,但每人心中對孝的定義并不同。子曰:色難。即說僅僅供養飲食,管理起居,不可稱之為孝,要做到打心里真正敬重才可。可見古人認為孝里尊嚴比什么都重。可不是?生活節奏緩慢,生態環境優質,讓他們醞釀出充滿詩意的高尚情操。那現代人呢?高速發展、人口流動、社會壓力……好像突然之間老齡化就來了,我們這才發現,原來生活是這樣艱難。
薛曉路的長篇小說《再不說愛,父母就老了》正是講述這樣一個關于孝道的家庭故事。小說表現出中國固有的“孝”。作者選擇了一個既平凡但卻一直被忽視的切入角度,通過一家四個兄弟姐妹為父母養老送終的全過程,展現了中國人對親情的重視,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歷的所有困難、爭執、悲傷和愛。
小說中所有的人物形態真實映照著當下中國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一座北方小城的老兩口,有四個兒女,小兒子出國在外,書中著墨很少,故事圍繞老兩口和另外三個子女展開。
大女兒是當地京劇團的名角,因為小有名氣,又是家中老大,在家族中屬于多拿主意少干活的孩子;大女婿在本地當個不大不小的官兒,對老婆家里的事情面上該做的都還愿意做,比如老人家住院,他也能上下打打招呼張羅著,但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二女兒平凡賢慧,父母在老家時,她就是理所當然地擔任起照顧老人的重任,找的老公也平凡憨厚,沒啥本事,只有出勞力,對老丈人和丈母娘是任勞任怨,真真一個女婿大過半個兒。大兒子,家里的頂梁柱,在北京開公司,事業有成。當父親過世,媽媽又中風半癱,義不容辭地將母親接到北京,事業上的壓力、家庭的負擔,一個中年男人要背負的所有,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兒媳婦是知識女性,雖通情達理,但也不會任由難搞的婆婆搓扁揉圓,面對住到家里來的半癱的婆婆,婆媳間的拿捏較量著實微妙。
故事從大兒子喬海洋的媳婦謝言懷孕開始。過了三十歲的謝言好不容易懷上了孩子,下海經商的海洋生意上不順利,妻子又出現了妊高癥跡象,正遭受著內外夾攻,這時,三妹夫范壘打來電話,告訴他母親腦溢血住院了。喬家的支柱倒了,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子女和他們的家庭全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老母親被搶救過來以后,卻落了個半身不遂。一貫好強的劉英陷入了從未有過的苦悶之中,生活起居全要靠人幫助,矛盾的焦點就集中在四個兒女如何料理二位老人的問題上來了。大姐夫在當地是局長,大姐雖然在家中很有面子,但其中的苦衷只有自己知道;大兒子海洋,媳婦謝言又要生孩子,生意又遇到重重困難;三女兒水靈因為丈夫范壘下崗了,生活困難不說,家中的地位也隨之降格;小兒子海明從美國留學回來,渾身都是美國味,連親情觀都是美國的。況且老人不同小孩,雖然生活無法自理,但他們還有自己的主意,激烈的矛盾沖突就不言而喻了……
終于在一個清晨,老人自己拔掉了氣管插管。四個兄弟姐妹坐在一起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個錄音機。打開錄音機,里面傳出來母親平靜的聲音,她妥帖地安排了有限的遺產,感激孩子們對自己和老爺子的照顧,也請他們諒解自己和老伴這幾年為孩子們帶來的麻煩。聽著錄音,吃著大年初五的餃子,幾個孩子都哭了,第一次感受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在今天,很多傳統的道德標準受到了挑戰,但是“孝”依然被作為一個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受到尊重。這個大眾化的道德標準使得本書有著更廣泛的讀者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隨著人口流動和向城市集中,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的社會,如今,盡孝卻在逐漸變得越來越困難。工作的壓力和侍奉床前難以兩全,獨生子女面臨的養老送終的責任和義務帶給他們不能逃避的困境。
每家都有父母,每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且家家都有一本關于養老問題的難念的經。同時,養老觀念的變化也是“孝”里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對養老院的態度、對維持生命還是維持生命尊嚴的兩難選擇等等也是本書討論的話題。
小說直搗貫穿中國人家庭基礎倫理的“孝道”傳統,讓母子情、夫妻情、兒女情之間的種種渴望與尷尬、親情與矛盾得到了全面而細膩的通盤呈現。但在親情背后,作者筆下的生存背景卻是異常嚴峻和冰冷的:面對經濟壓倒一切的生存高壓,世代“孝道”又何以傳承和延續?所謂的傳統美德“百順孝當先”,又會不會走向崩潰與瓦解?正是這種深刻指向與質疑,才讓這部小說的情節和故事不落俗套且頗有新意,并不帶任何過分懷舊和“今不如昔”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