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倫理 馬玲 盧曉琳 潘坤 張俊賢
[摘要] 在我國科技體制不斷創新的背景下,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數量不斷增加,但建設質量卻參差不齊。文章以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對其成功經驗進行系統梳理,概括出“兩力”與“三度特點,即釋放學科輻射力、激發品牌效應力、校準市場對接度、優化平臺智能度、深化校地融合度,全面總結了其在體制機制突破、新發展理念落地、創新要素聚合方面的經驗,并從強化商業邏輯、優化政策機制、科學規劃設計、聚焦優質項目四方面提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思路,以期能為同類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樣板。
[關鍵詞] 新型產研院;都市現代農業;路徑;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76. 44; 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5-0094-08
[作者] 周倫理 副研究員 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成都 611130
馬 玲 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 成都 611130
盧曉琳 講師 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成都 611130
潘 坤 副教授 四川農業大學檔案館 成都 611130
張俊賢 助理研究員 四川農業大學宣傳統戰部 成都 611130
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是以黏合高校院所科研資源與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以探索科技成果產權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重點,以促進相關產業和產業功能區建設為目標,為有效聚合高校院所科研資源優勢和龍頭企業的行業資源優勢而成立的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實行資本化運作、實體化運行、國際化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①2016年8月,成都市出臺了《成都市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與資助管理辦法》(成科字[2016] 104號),正式啟動了以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簡稱新型產研院)為主要形式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目前,成都市已形成亞信網絡安全、華西精準醫學、都市現代農業等為代表的“10+1”新型產研院格局,初步暢通了政產學研用協同路徑,在提高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推進創新創業供給側改革和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等方面初顯成效。文章以建設和運行情況成效明顯的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總結其特色做法和成功經驗,以期為其他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提供現實參考樣板,也為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引導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思路。
一、國內外相關實踐做法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有通過鼓勵創新發展,支持以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機構建設來保持科技創新優勢的歷史過程,也以此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B.Asheim & A. Isaken認為在創新系統發展過程中,企業研發活動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作用,研發機構也具有積極輔助作用。[1]歐盟于2008年成立了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院(EIIT),截至2015年,累計孵化初創企業205家、實現了成果轉移轉化558項、培育了新產品和服務280項,培養創新創業人才1028名。[2]目前,英國政府建設的技術與創新中心(Catapults)已服務于未來戰略現在產業的11個新型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促成產業協作項目4091個、扶持中小企業5931家,為英國帶來了9.68億英鎊的科技創新收入。[3]美國也在不斷創新關于科研資助方面的模式,支持國家創新系統的發展,并在2015年通過政府牽頭,將學術資源和企業優勢進行了高度聚合,先后成立了9家“制造業創新研究中心”,初步構建了國家制造業的科技創新系統。[4]為了保證科學研究在快速變化的世界形勢下能夠滿足工業、社會和環境等方面新技術需求,澳大利亞早在1916年就成立了科學與工業咨詢委員會,1949年更名為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其研究活動擴展到幾乎所有的一二三產業領域,目前已建立了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地球深度成像、環境經濟學、氫能源系統、空間技術、生物合成等多個未來科學平臺。[5]
在國內,實踐方面,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的新型產研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實行市場化運作,致力于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轉化,力圖跨越從成果到應用的“死亡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如廣東省的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創新資源集聚能力較強,2017全省已有超過200家新型研發機構,由新型研發機構創辦和孵化的企業超4600家,實現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收入超600億元。[6]理論方面,新型產研院的運行機制和作用是國內學者們的研究重點。[7]學者們對各主體間如何分工合作、機構內部如何管理等問題的討論比較多,如周華東(2015)研究表明產研院的運行機制具有職能定位綜合化、業務范圍擴大化、建設模式多元化、研發模式集成化、運營模式柔性化五方面的新特征。[8]董建中(2012)提出新型產研院最大的體制特色是“民辦官助”,促使民間科技研發能力和政府科技發展能力形成合力,并構建了“三發”一體的科研模式,有效解決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相脫離的“兩張皮”問題。[9]吳衛(2016)基于巴斯德象限構建了新型研發機構的限取向模型,闡述了新型研發機構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0]周麗(2016)認為高校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機制具有“四不像”的創新特質:兼具科研機構、企業、事業單位的基本屬性,但在其職能上不局限于高校、在科技研發上區別于傳統的科研機構、在運行上不將利潤作為唯一的目標、在管理上具備靈活性和機動性。[11]
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興事物,國內外對其的定義和認定標準尚沒有統一的描述,也無成熟經驗可借鑒。國外學者研究大多集中于管理模式和創新系統和產學研合作機制上,鮮有關于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論述發布,國內學者的研究多以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為主要研究內容。但國內外產研院發展模式的經驗和研究結果表明,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構建國家科技創新體制上具有重要作用。發展農業領域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除由國家出臺相關農業政策、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一體多元化農業研發投入體系外,還需要構建出一套具有創新性的運營模式和機制體制,才能把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等多方具有的創新要素聚合起來,更好地促進科技資源與經濟的結合。對運行成效顯著的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功經驗進行系統梳理,不僅能為其他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樣板,對提高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質量也較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成都市新型產研院運行現狀——以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樣本
為有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瓶頸制約,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助推國家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城市建設,2017年11月,由成都市科技局、溫江區人民政府、四川農業大學、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四川特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本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共同建設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注冊資本5000萬,總部位于溫江區。①一年多來,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為全市新型產研院中唯一的農業類新型產研院,圍繞“新平臺十新技術十新模式”的建設思路,借助互聯網手段和共享理念,通過創新股權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最大限度拉近創新系統中的科研單位、政府、企業以及消費者等主體要素的距離,使之保持高頻互動,系統性地構建運營模式,實現自身的迅速發展,對相關產業及所在產業功能區和園區主導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帶動和支撐作用,發展成為成都市新型產研院建設的典型代表之一。2019年5月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中國鄉村發現》主編陳文勝教授調研后予以充分肯定:“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是中國農業科技與產業融合最具前沿性的平臺,讓我耳目一新”。具體而言,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建設與運行舉措可以概括為如下的“兩力”與“三度”:
1.釋放學科輻射力:環川農大成果轉化區
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受托管理成都農高區創新中心,牽頭打造“環川農大成果轉化區”。在硬件配置上,為成果轉化企業提供標準化的辦公室,增設公共會議室、洽談區、休息區等;在服務對接上,引入法律、工商、知識產權、金融機構等助力入駐企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在管理模式上,充分挖掘四川農業大學資源,架構“1+1+1+N”協同創新模式(1個首席專家帶領1支研發團隊,成立1個研發平臺,孵化N個企業),通過控股、參股、引入培育等方式對研發平臺和科技企業進行孵化。目前,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院已組建了一支15人高級專家顧問團隊,設立23個不同領域研發平臺,通過“小產研院”形式再孵化各自領域的科技型企業,現已孵化38家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人員達200余人,實現服務科技創新創業者人數的迅速增長。①
2.激發品牌效應力:川農牛
基于四川農業大學的技術和社會公信力,通過產品溯源、檢測認證、專家或校友親自代言三重關卡,實現以產品倒逼技術和人才,對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應用性和產業化的要求。通過把農業科技前沿探索工作和農業創新源頭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科研成果價值與產品商業價格的合二為一,實現“牛人、牛技術、牛產品”的良性循環發展,該模式在全國農業高校尚屬首創。目前,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力推動四川農業大學合法取得了“川農牛”49項商標全部使用權,并在此基礎上,控股成立了川農牛科技公司,架構了川農牛鮮生新零售平臺,集線上“川農牛e購”和線下“川農牛鮮生”體驗店為一體,并致力于為“川字號”尖點農產品供應鏈賦能。僅“川農牛e購”就有30余位專家參與平臺產品代言,擁有會員5200余人,近半年來,在四川全省,重點是成都市和部分深度貧困地區,先后遴選100余種尖點農產品集聚上線,累計曝光次數120萬余次,實現成交額近200萬元,2019年成交額有望達到400萬元。
3.校準市場對接度:農科e站(成都農高技轉平臺)
農科e站平臺主動順應“互聯網十農業科技服務”發展新趨勢,聚焦農業高新技術轉化這一主要目標。依托四川農業大學、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專業背景,聯合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成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方資源,初步建成集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企業孵化、農業政策咨詢、農業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農業綜合性服務e站平臺。具體來講就是通過構建雙線服務體系(線上:虛擬技轉經紀人十商超模式;線下:技轉架構師十技轉經紀人)和整合四庫資源(技術庫、專家庫、需求庫、企業庫),結合林盤分組、林盤聚合、林盤定位等技術,更清晰的展示出農業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入展現行業領域內的研發和市場動態,突出供需雙方的深度撮合服務環節,從而有效解決農業高新技術供需錯位等突出問題,更好地滿足科技成果順利轉化、企業獲取技轉服務、發明人權益保障等需求。
4.優化平臺智能度:“蓉e檢”(產業互聯網平臺)
“蓉e檢”,致力于引領“互聯網十檢測十共享”的創新服務模式,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的服務功能和檢驗檢測能力,以現代農業為特色,聚焦食品、農產品、環境、工程、生物醫藥五大領域,充分聚合地方政府、高校院所、龍頭企業三方優勢資源,采取共建、共享模式,通過市場手段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推動涉農檢測產業互聯和智能化。線上重點依托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提供檢驗檢測、認證測試、技術咨詢、儀器共享、教育培訓、R-LAB實驗室綜合管理等標準化、專業化服務,并在四川農業大學200余個實驗室推廣使用。線下重點依托四川農業大學、華西希望集團農研所等企事業單位的分析測試資源,整合“技術、人才、設備、市場要素,聯合建設共享飼料檢測實驗室、共享工程檢測實驗室等一系列涉農共享實驗室,目前已經取得CMA和CATL雙認證,具備1000余項檢測能力,同時該平臺也被成功納入2019年四川省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
5.深化校地融合度: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
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之初,就十分重視深化校地融合,為產業功能區的建設貢獻力量。目前,正在大邑現代農業園區籌備打造“未來農場”智能種養生態循環科技園,該項目聚集阿里AI技術、四川農業大學種養循環數字農業技術和四川特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飼料研發、智能養豬等,主要建設應用場景和高端研學基地。同時,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還積極策劃和深度參與了崇州水稻十優質糧油、郫都區川菜小鎮、金堂聚峰谷油橄欖十全產業鏈開發等項目,助力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
三、來自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經驗
1.體制機制“真突破”是基礎
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切實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五位一體“政產學研用”合作新體系,凸顯了平臺經濟的典型特質。政策支持上,四川農業大學及時出臺了《四川農業大學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方案(試行)》(校發[2017]7號),配套產學研合作機制、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分配機制和兼職人員薪酬獎勵機制,通過政策進一步激發收入分配導向作用,讓智力勞動和校外兼職管理工作能夠獲得合理回報。運行機制上,積極轉變政府、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管理觀念,建立了具有應對市場經濟不斷變化能力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系,提出了內管“三化”(股權多元化、管理扁平化、業績數據化)、內控“三線”(紅線零容忍、黃線容錯糾錯、綠線鼓勵發揮)、投入講效益(原則上一個部門就是一個公司)等內控制度,有效解決了人員管理“慵、懶、散”的問題,努力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產研院盡快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道路。
2.發展理念“真落地”是關鍵
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因為其組建的時代背景和農業的公益屬性,建設中一直堅持對標《共建協議》約定的階段性建設目標,主動對接省委、市委重大戰略部署。一方面以雄厚的涉農科研實力、高效的涉農資源整合能力、專業的孵化器運營能力,托管成都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新中心,以成都涉農企業招引孵化作為抓手,堅持服務農業科技型發展,加快建設環四川農業大學成果轉化區,構建都市現代農業雙創高地。另一方面深度參與到成都市其他農業產業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校院企地”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賦能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
3.創新要素“真聚合”是保障
四川農業大學輸出資金、技術和“川農牛”品牌,特驅集團輸出資金、人才、技術和渠道,成都市科技局和溫江區人民政府輸出政策、資金,各方面力量在項目推進中發生深度黏合。一是川農牛鮮生利用市場導向作用,以產品倒推生產要素中關鍵的人才和技術,實現產品、人才和技術的深度黏合和良性循環。二是結合行業需求和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成果,借助區塊鏈、大數據5G、AI等高新技術手段,構筑對全社會開放的,具備高效化和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體系,通過打造“互聯網+”3e云平臺和標志性示范項目實現創新要素的高效聚合,并通過各類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和滲透,有效“黏合”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將知識創新與產品創新融合在一起,將看不見的技術價值轉化成為看得見的產品價值,為產研院在解決“創新價值鏈斷裂”問題時提供保障。
四、新型產研院未來發展策略
1.強化商業邏輯,把牢產研院市場化發展的導向
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其他相似形式和功能的研發機構的建設是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遵循“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運作”的原則。一是在“建機制、拓功能、促協同”上下功夫,堅持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以市場化為導向提高產研院運作水平。二是在運行機制設計上應充分尊重政府、高校、企業、專家團隊等多方價值訴求,既要做到通道協同,更要實現價值協同。三是方向正確、經營有方、保障有力,面向這三要素,政府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抓產研院發展導向不走樣,抓服務保障協調沉到底,不插手干涉產研院具體經營活動。
2.優化政策機制,保障產研院科學發展的環境
新型產研院建設涉及多要素、多主體、多目標、多環節,政府應及時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保障體系。一是注重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特別是應在人才開發、引進和融資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為技術創新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對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創新發展提供外部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強監督和考核,靈活考核方案,不將考核指標作為唯一評價依據,對于發展勢頭良好但目前效益不明顯的產研院,應考慮未來成長性因素予以寬容對待。三是應在政策和方向上合理引導,建立由全部共建主體組成的董事會、監事會、理事會制度,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產研院管理制度,特別應建立完善協作創新主體之間的風險分攤、利益分配以及激勵機制,平衡科研收益、成果轉化收益和管理收益分配,調動科技人員和相關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3.科學規劃設計,推進產研院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徑
由于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組建背景不同,共建主體不同,其在組織性質和建設模式上也表現出多樣化,使政府難以在現有體制內對新型研發機構進行統一的規劃和有效的統籌協調,應根據不同產研院發展階段和實際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一是應積極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結合各產研院的特點及行業差異性,采取“一人一院”“一院一策”的方式提供專人指導、專業服務,提升運營能力,盡早成為相關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頂梁柱。二是對于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自身而言,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關注影響其自身的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
4.聚焦優質項目,助力產研院做大做強
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立成果轉化基金,依托基金的助推功能,一是聯合產研院所在的產業功能區和園區,實施項目轉化和創新新型企業孵化工作。二是會同相關產業功能區和園區,根據有關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需求,依托產研院的研發能力、技術儲備和人才引聚功能,組織實施一批“O到1”類重大科技創新項目,①為相關產業功能區和園區、相關重點產業輸送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三是結合科技型企業培育和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充分運用政策工具,從企業培育的角度支持產研院及其孵化的企業做強做大,從高新技術服務機構培育的角度支持產研院做強做大,盡快成長為科技創新的“綜合體”。
參考文獻:
[1]B.Asheim, A. Isaksen. Local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 towards Regional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wa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7, (03).
[2]王 鑫,萬勁波.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 - 04-12 (11).
[3] CATAPULT. Impact at the Heart of the UK' s Industrial Strategy [EB/OL]. (2019-06-10). https: //catapult.org.uk/impact/.
[4]陸軍雄,羅如意,美國新型研發機構典型案例與經驗[J].杭州科技,2017, (05).
[5] CSIRO. Future Science Platforms[EB/OL]. (2019- 06-10). https: //www. csiro.au/en/About/Future -Science - Platforms.
[6]張玉磊,李潤宜,劉貽新,許澤浩,張光宇.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現狀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3).
[7]徐頑強,喬納納.2001~2016年國內新型研發機構研究述評與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8, (12).
[8]周華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新發展和運行機制變遷[J].中國科技論壇,2015,(11).
[9]董建中,林 祥.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創新[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2,(06).
[10]吳 衛,銀 路,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與新型研發機構功能定位[J].技術經濟,201 6,(08).
[11]周 麗.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四不像”運行機制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7).
(責任編輯 肖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