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心新


[摘要] 目的 研究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及生命質量的影響。 方法 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該院進行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分別予以常規護理模式和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對兩組患者自知力、生命質量進行統計比較。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ITAQ量表評分(11.2±2.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1±1.6)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560,P=0.000);護理后,兩組患者SQLS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下降。觀察組心理社會(35.2±6.6)分、精力與動力(41.6±4.6分)、癥狀與不良反應(25.6±3.0)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50,P=0.000;t=12.920,P=0.000;t=8.360,P=0.000)。結論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自知力和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推廣。
[關鍵詞] 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精神分裂癥;自知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10(b)-01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ase-specific nursing model on the self-knowledg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into the stud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and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mode and case-specific nursing mode.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elf-knowledge an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ITAQ scale score (11.2±2.0)poi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8.1±1.6)poi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8.560, P=0.000). After nursing,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QLS quality of life scores have declined. The psychosocial (35.2±6.6)points, energy and motivation (41.6±4.6)points, symptoms and side effects (25.6±3.0)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4.050, P=0.000; t=12.920, P=0.000; t=8.360, P=0.000).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specific nursing mode to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self-knowledge and compliance with treatment,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ase-specific care model; Schizophrenia; Self-awareness; Quality of life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類常見的前沿性、慢性和致殘率較高的精神障礙,病因較復雜[1],受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因素等各方面影響。臨床常見表現有思維障礙、感知覺障礙、情感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且該疾病主要影響患者的心智功能,進而影響到患者的行為與情感[2-3]。藥物治療雖然能調節患者神經系統,控制臨床病情,但長期以來,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存在患者服藥依從性差、服藥后易產生不良反應、患病后因“病恥感”出現新問題[4]等因素,加上患者由于長期住院治療,脫離社會及家庭環境,長期用藥的不良反應,使患者的自尊、自知等正面心理、社會功能等出現不同程度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5-6]。因此,如何減輕精神分裂癥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是臨床醫務人員及相關學者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該研究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該院進行治療護理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予以常規護理與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分析兩組患者的自知力以及生命質量,旨在研究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及生命質量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于該院進行治療護理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46±2.7)歲,病程5個月~3年;觀察組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5±2.6)歲, 病程4個月~3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致病因素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經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7]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經治療臨床癥狀已得到初步控制,病情較穩定;③患者有條件接受定期康復治療及隨訪護理;④排除嚴重肢體損傷、顱腦損傷及視聽障礙患者;⑤排除先天精神疾病及精神遲滯患者[8];⑥護理研究征得患者及患者家屬同意,且簽署同意書;⑦研究符合倫理規范標準,并已獲取倫理委員會許可。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于院內治療時定期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生理指標,觀察患者情緒,對患者日常起居進行基本照顧,保證患者人身安全,遵循醫囑采取利培酮、奮乃靜等精神類藥物治療。出院后進行基本注意事項的宣教,并定期復診。
1.3.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具體方法為:(1)針對性問卷調查: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發放調查問卷對患者病情、家庭、工作環境、自身疾病認知等綜合情況進行調查了解,針對性開展護理干預。(2)開展針對性護理措施:①健康宣教:每周定期組織患者以及家屬開展疾病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發病因素、病程進展、疾病結局及復發情況等,讓患者及家屬對疾病深入了解。同時向患者介紹治療藥物的基本用法用量、規范用藥的重要性等情況。針對患者及家屬的文化程度以及配合度等,可結合視頻、圖畫等多種形式開展,以提升健康宣教效果。統一性講座宣教結束后,開展問答交流活動,由責任護理針對患者的具體問題進行答疑,進一步提升患者及家屬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度。②心理護理: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每天需定時觀察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情況,針對存在負面心理情緒的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刹扇」睬榉椒ā⒆⒁饬D移方法等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激發患者積極心理情緒。向患者講述過往成功治療案例情況,為患者樹立案例榜樣,提升其治療信心。③認知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從日常溝通中獲取患者的認知情況,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重塑積極、健康人格。④家屬護理: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家屬正確對待患者,避免對患者疾病產生偏見,給予患者充分的關心以及支持。指導家屬做好患者用藥監督工作,避免藏藥、用藥不規范等情況的發生。指導患者家屬陪伴患者開展散步、唱歌、打掃衛生、買菜等日?;顒?,提升患者的社會接觸性。
1.4? 觀察指標
①自知力;②生命質量。
1.5? 療效評價
①自知力:采用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9](ITAQ),對患者自知力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內容包括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對治療的態度等內容,共11個問題。每個問題給予0~2分,總分2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知力越好;②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QLS)[10]量表進行評定。內容包括心理社會、精力與動力、癥狀與不良反應等領域,共計30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分值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6?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ITAQ評分對比
自知力與治療態度評分統計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不同方法進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知力評分(11.2±2.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SQLS評分對比
生活質量統計結果顯示,經過不同方法進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在心理社會(35.2±6.6)分、精力與動力(41.6±4.6)分、癥狀與不良反應(25.6±3.0)分方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疾病治愈的標準不僅停留在臨床癥狀的穩定,也更注重心理健康的恢復與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傳統治療雖可獲得動機消失的顯著療效[11-12],卻往往忽視對患者自我認知、情感獲得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針對性護理模式是一種針對性、綜合性的護理措施,能夠針對患者進行系統、合作、靈活的醫療護理服務的方法[13-14]。通過個案針對性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重塑健康人格。同時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和支持性護理,在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和服藥重要性認識的同時,提升家屬的認知力及輔助照護能力[15-16],從而保證院內護理、院外延續護理以及家庭護理的統一性,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此外,個案針對性護理的實施,改善了醫患之間的關系,減少醫患糾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
何雅琴等[17]選取7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不同護理方式分組研究。結果顯示,給予針對性護理的患者護理后的生理(26.58±5.10)分、心理(24.11±3.52)分、環境(26.26±4.10)分、社會關系(27.53±3.14)分等生存質量以及視覺記憶(17.78±1.29)分、語言記憶(15.20±3.16)分、情緒管理(15.71±3.27)分、語義流暢(16.30±3.04)分、符合編碼(31.47±3.12)分、連線(0.27±0.02)分、數字序列(20.00±3.98)分、空間廣度(15.35±3.29)分、迷宮(2.31±0.60)分、持續操作(2.29±0.83)分等認知功能均明顯改善,效果優于單純常規護理。張煒[18]同樣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展針對患者病情的針對性人文護理,結果顯示,以人為本針對性護理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66.58±2.26)分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患者,充分證實以人為本針對性護理的有效性。該次研究于該院進行治療護理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運用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后,患者ITAQ評分從(5.7±1.3)分上升至(11.2±2.0)分;SQLS各項評分均有所降低,其中精力與動力方面改善最為明顯,由(68.2±9.9)分降低至(41.6±4.6)分。這與何雅琴、張煒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證明個案針對性護理模式可改善患者自知力及生命質量,說明該次研究的可信度較高。
綜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開展個案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自知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可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進行普遍應用,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喜英.心理護理干預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3):567-568.
[2]? 劉麗丹.精神分裂癥患者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5):103-104.
[3]? 顧靜蓮,王玲,沈穎,等.支持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依從性及照顧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 22(18):2568-2571.
[4]? 于文紅,李志新,趙靜,等.發病年齡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10):1207-1211.
[5]? 許雅松,鐘琴,李婭雯.PDCA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119-120.
[6]? 祁恩秀,柯麗,汪艷,等.優質護理服務與常規護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比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 35(20):2815-2816,2836.
[7]?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8]? 符澤娟,陳雪虹.精細化護理干預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6,27(17):2917-2919.
[9]? 張杰,王治華,周燕玲,等.首發及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7,27(1):35-37.
[10]? 尹華,趙曉艷,謝俊霞.優質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2):123-124.
[11]? 張蘇靜.系統化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27):4205-4206.
[12]? 鮑麗萍,沈棫華,余臘英,等.個性化護理對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遵醫行為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6(1):92-94.
[13]? 楊莉.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8,24(25):194-195.
[14]? 呂友芬,杜斯瑜.針對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并高血壓患者睡眠、精神癥狀及血壓水平的影響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26):71-72,75.
[15]? 韋紅梅,王翠棋,陳翠薇,等.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行為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5):41-42.
[16]? 袁俊蘭,蔣丹.針對性護理措施在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實施對患者社會功能、婚姻質量影響[J].心理醫生,2019, 25(1):32-34.
[17]? 何雅琴,韋敏.針對性護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7,29(22):111-112,126.
[18]? 張煒.以人為本護理理念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7,36(15):165-167.
(收稿日期: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