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利君 韋羽 杜靜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課程標準、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論述相應的改進策略:校企合編以本地項目行業規范為主要內容的教材;拆分課程,建立同質化標準;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形成智慧化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 工程計量與計價?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C-0174-02
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教育質量和提高辦學效益并改進工作成為高職教育界普遍面臨的新課題。然而,當前高職教育教學在教學內容、課程標準、教學方式方法、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進行改進和優化。本文擬探討高職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為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借鑒。
一、高職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主,學生動手能力不強
工程計量與計價是路橋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必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和政策性較強的課程,而大多教材理論性較強,而且內容較多,加上課時安排不足,導致無法完成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即使倉促完成教學任務也不利于學生深入掌握某些關鍵環節。更主要的,由于偏向理論學習,導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不強。
(二)缺少同質化的課程標準
課程建設沒有同質化,即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授課課件和教案要求與標準,課程標準的執行情況、實質效果檢查有難度,導致不同老師在授課時個人主觀性較強,不利于課程的科學授課和客觀評價。同時,課程標準與企業對畢業生應用方面的要求有距離。
(三)采用“放電影”式教學方法,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
授課雖然是用多媒體展示,但屬于“放電影”式,學生還是以被動學習為主,缺乏職業崗位導向、職業目標等的引入。同時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授課方式,在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學生參與互動差,學習主動性不強。
(四)考核方式不能體現學生的能力目標
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考核成績主要是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平時成績,還有少量的實訓課成績,三者按比例計入期末總評。這種考評方式不能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能力目標,高分不一定具有操作能力,與企業“即到即用”的職業崗位要求相差甚遠。
二、高職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進策略
(一)校企合編以本地項目行業規范為主要內容的教材
教材應以職業工作過程為導向,以技能實訓為主體精選內容,以案例分析為突破口拓展知識內涵。為此,老師與行業專家合編了課程教材,如《建筑裝飾裝修工程定額與預算》等。教材結合項目特點,以行業規范為教學內容,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實例圖片,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教學內容除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外,更強調地域性、政策性、時序性和實用性。直接以大部分學生以后就業要用到的廣西地區消耗量定額和費用定額、國家清單計量規范和計價規范以及廣西地區清單規范實施細則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實際工程的工程量計算過程作為算量的案例,以企業的工程量清單、計價報告作為教學案例。這樣的教材實用性強,學生可以模擬做出施工圖預算文件,可以模擬招標方的角色編制招標工程量清單、招標控制價,可以模擬設計投標方的角色編制投標報價文件。
(二)拆分課程,建立同質化標準
實行課程拆分,將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拆分為工程計量與計價一、工程計量與計價二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講述廣西定額的基本組成、應用方法、工程量計算規則以及工料機單價法的計價方法和特點。第二部分重點講述工程量清單的形成與發展、應用方法、工程量計算規則以及工程量清單綜合單價法的計價方法和特點等。分別安排于大一、大二完成。同時,重新修訂課程標準,同質化計價一、計價二的課程標準,體現評價的客觀標準,統一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重視學生學習過程考核,考核評價標準分為平時表現、作業和階段測驗、課內實訓、期末考試四大模塊。通過思想政治素養、意識形態、職業道德素養、出勤情況、課堂上與老師的互動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和階段測驗、實訓態度、實訓任務完成情況、團隊協作精神(組員互評)等評價指標進行加權平均。期末考試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綜合知識理論考試。學生最終的總評成績按照上述四大模塊加權平均生成。
(三)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形成智慧化教學模式
1.項目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任務驅動教學法即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和任務去學習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突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任務分解、自主策劃,“教—學—問—做”有機結合。采用“教師布置項目→學生自主策劃項目的完成→教師講解、任務分解→學生修訂策劃→投入實施訓練→記錄工作狀況、數據→教師學生互動總結→學生撰寫項目報告→教師批改→問題反饋”教學模式組織教學。例如在講到砌筑工程量的計算時,先分發圖紙,告知學生即將進行的任務是砌筑工程模塊。學生領到圖紙后在清單計量規范里面查找對應的項目資料,對工作任務進行練習。課堂上老師講解典型案例,對學生的練習進行點評。這個過程發現部分學生習慣性地把墻體項目按照內墻、外墻、女兒墻等進行分類,并沒有按照規范要求的項目特征墻體材料品種、規格、強度等級、墻體類型、砂漿強度等級來進行分類。對此,讓學生查閱規范修訂之前的練習,匯總整理提交工程量清單報告。教師批改實訓報告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通過“教—學—問—做”進行反思和總結,進行相應的改進。
2.“人工智能+”混合式教學法。建設立體教材,在教材中加入二維碼等,讓學生通過教材可以看到生動形象的構造做法和施工工藝流程,加深對定額清單規則的理解認識,并加以正確運用。針對崗位課程,利用“互聯網+職業教育”,創作與合作教材配套的微課群、手機APP自學課堂,建立更多手段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觸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專業知識。同時,建設工程計量與計價精品課程,構成混合課堂教學課程,讓學生在線上線下自主地學習,作為課堂授課的有益補充。例如在編制工程量清單和編制某分項工程的清單綜合單價計算的時候,要求學生提前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上領取自己小組的項目任務,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上的案例教學視頻,自己查閱規范編制工程量清單,并計算清單工程量。做好匯報ppt后,在課堂展示小組成果,經過同班同學互評、老師點評,再對自己的報告進行修改。在編制清單綜合單價時,學生普遍遇到的難點是不會分析項目工作內容與相應人工、材料、機械的消耗對應關系,針對這個情況,課題組老師可以錄制典型部分項目工程綜合單價分析過程的微課,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預習和復習。同時,通過在線測試,讓學生及時掌握自己對知識點理解有誤的地方,及時糾偏。
3.接真實“工作任務單”,進行模塊化教學。課程模塊設置時考慮實際崗位工作過程和任務,拓展學生學習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內動力,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理念。以真實項目圖紙為主線,設計教學,將工程計量拆分為定額工程計量模塊和清單工程計量模塊,分兩學期層層遞進進行學習。將工程計價模塊拆分為工料法計價模塊和清單綜合單價計價模塊。在學習完成工料法計價方法以后,再深入學習清單綜合單價法計價方法,這樣的順序更利于學生掌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競爭力。在工料法模塊教學中是以兩層小辦公樓圖紙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熟悉定額,主要熟悉定額工程量計算規則、定額分項工作內容、消耗明細、定額使用注意事項。在這個模塊,學生的實訓按照定額的條目進行分部工程模塊化教學。實訓成果以工程量計算書和預算書體現。清單模塊教學用工料模塊的教學圖紙案例講解清單,練習用另一套圖紙。清單模塊教學主要讓學生熟悉清單分項原則、計價內容。實訓成果以工程量清單和招標控制價體現。基于真實“工作任務單”的模塊化教學方式,有助于縮短學生頂崗實習的適應期,提高學生在造價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使學生符合行業用人標準要求,輕松實現上崗上手操作工程項目。
4.與預算員崗位對接考證,激發學生對接職業崗位學習的主動性。對應“預算員”社會職業崗位,在大二完成工程量清單部分教學任務后,向學生傳授與職業技能等級考試相關的實務知識,使學生成為“準員工”。由于行業實行準入制度,將預算員、二級注冊造價工程師考試的培訓內容融入課程標準,實現書證融通,鼓勵學生考取注冊造價員、注冊造價工程師、二級建造師等職業資格證書,以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
5.鼓勵學生走進建材市場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在寒暑假、周末等時間去建材市場、工地、造價咨詢公司等參加相關的專業實踐活動,將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進行比對,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理解。部分學生通過去工地實習,更深入地了解了措施項目,從而認識到自己在編制計價文件時在措施項目上的錯漏;部分學生通過去造價咨詢公司實習,了解到咨詢公司造價員崗位對職業技能方面的要求,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有的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對專業、對課程、對自身認識更足,學習動力更強。
本文分析了高職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職業崗位的特點進行課程優化探索,以培養學生對接職業崗位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畢業時就具備確定工程造價的實際操作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社會職業崗位接軌。
【參考文獻】
[1]吳渝玲.《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設計[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馬利君.《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行動導向教學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8)
[3]何芳.《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模塊改革的探討[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4]陳蒙.中高職銜接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等職業教育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以建筑工程技術為例”(2014JGB326)
【作者簡介】陽利君(1981— ),女,四川資陽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工程材料、工程造價教學工作。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