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興進 梁燕



[摘要]廣州大學數學系針對國內當前碩士研究生培養與教學存在的常見弊端,借鑒陳建功和蘇步青倡導的“數學討論班”的教學思想方法,以數學教育方向研究生為先導進行教學實踐,形成可操作、可評價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并在研究生培養和教學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數學討論班;研究生教育;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19)12-0160-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關鍵環節。研究生培養模式直接關系到研究生的質量。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是在一定培養理念的指導下,根據高層次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需要,為研究生構建的較為穩定的教育結構及其運行方式和運行機制。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和研究生教育變革的相繼深化,人們一直在探索高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和與之相應的可靠的評估模式。
不同的國家由于歷史條件不同,其所孕育的研究生培育模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英國由于教育目的的多樣化而形成了多樣化的培養模式;美國善于借鑒與創新,同時學院擁有充分的自主權,進而形成了從學院項目到課程實踐都得到整體設計的整體式培養模式;法國形成了具有中央集權式管理和形式多樣的研究生培養制度。
就歷史淵源來看,我國研究生教育發軔于1902年清政府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初創時期的中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借鑒了日本模式和德國模式,20世紀40年代后期我國研究生教育漸漸吸納了英、美的專業式的培養模式而拋棄了德、日學徒式的培養模式。早在20世紀30年代,陳建功和蘇步青兩位數學老前輩就已開始了實踐探索。兩位先生創始和倡導的“數學討論班”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數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此后的教育實踐中,“討論班”教學模式形成了浙江大學數學教育學派。“討論班”教學模式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又是陳建功和蘇步青數學教學思想的精髓。這種討論班由科學研究項目相同的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組成,人數不定,每星期舉行一次。討論班的討論內容多種多樣,有介紹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和科研動態,有閱讀專著和重要文章并談體會,有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學生要在討論班上做報告,要經受多方面的提問并做出答辯。這種形式既能突破數學學科抽象難啃的特點,又能鍛煉學生做學問的能力。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數學討論班”教學模式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的數學拔尖人才。
一、研究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當前研究生教育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研究生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單一,不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從課程設置看,研究生課程設置范圍較窄。學位課程為必修課,選修課程通常也偏重于本專業且選擇面窄,開設的跨專業、跨學科課程較少。這種課程設置的局限性導致研究生的基礎理論不能在專業基礎上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和研究視野狹窄,適應能力較差,不利于其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而西方高等教育近期改革的趨勢是建立網絡化的課程結構,注重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和跨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從教學方式看,填鴨式教學仍占主流,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較少或實施效果不夠理想。近年來,碩士研究生的擴招致使研究生數量驟增,這使得研究生教學出現本科化偏向,研究生教學往往采取大班課堂的講授形式,以教師講課為主,課堂探討較少,實踐環節明顯不足,這不利于研究生自學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研究生團隊意識淡薄,課堂討論、課程論文流于形式
近年來,雖然部分學校、學科和專業嘗試新的研究生教學方式,增加課堂講座、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學術報告等環節,但由于指導和評價配套措施不到位、學生不積極配合等原因,課堂討論、課程論文流于形式,研究生學習團隊建設和討論交流制度的實施效果不夠明顯。
(三)研究生培養評價模式單一,多元化評價改革效果不明顯
一直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是培育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學徒式、專業式是主流的研究生培育模式。隨著社會對實踐應用型碩士研究生需求的增加以及擴招帶來的研究生生源的多樣化,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運用能力的培養逐步受到重視,人們一直在探索高效的研究生培育模式和研究構建與之相應的可靠的評估模式。我國研究生教育大多不注重過程培養的質量,“嚴進、寬出、中間松”的培養現狀一直沒有得到變革,缺乏考核評價的多樣化連貫性,漠視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以及創造精神的考核。
近年來,這些現象已引起教育界的關注,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些行動,例如加大產學研聯合培養的力度、進行培養機制改革、啟動國家公派留學研究生項目等。相關高校如上海大學也進行了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獻閱讀研討課。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十分關注對研究生培育模式的研究,但不管是對研究生培育模式的內涵還是構成主要因素,抑或是對培育模式的分類等問題都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
本文立足于廣州大學數學教育研究生培養現狀,充分考慮數學教育專業獨特的學科性,深刻反思數學教育專業研究生應該采用怎樣的培養模式更為有效,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數學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相關問題,秉承老前輩的教育理念,嘗試探索數學教育碩士研究生討論班的培育模式,力求為保障和發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
二、研究內容和手段
我們以教育碩士和基礎數學專業數學教育研究方向研究生培養研究為先導,建構基于數學討論班的研究生團隊培養模式。這里會涉及我們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目標、討論班內容、討論班進行的模式和研究生團隊學習質量評價體系的實驗研究。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調查分析法、教學實驗法。
調查分析法——我校數學各專業研究生培養課程體系及教學方式專業研究生,國內外相關高校數學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的調研;我校數學各專業研究生參與課堂討論、讀書報告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的調查和分析。
教學實驗法——在本校數學各專業及其各方向研究生進行基于數學團隊討論班的研究生培養評價實驗,數學專業研究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水平測量研究,并改進完善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
為了使該模式更好地適應我國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我們還要結合實際進行理論的思辨和分析。
三、研究成果與分析
為了更科學地闡明以討論班形式進行的課程模式,我們依據Ralph w·Tvler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回答:1.學校對于研究生的培養目標;2.討論班主題內容的選取;3.討論班的一般開展形式;4.研究生團隊學習質量評價體系。我們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后三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
該部分所羅列的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來自于廣州大學研究生處提供的培養方案。正如表格所示,我們發現:對于學術型研究生而言,課程與教學論和基礎數學(數學教育方向)都注重培養學生查閱文獻、了解學科領域前沿和從事科研的能力;對于專業型碩士則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顯然,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在培養目標上有較大的不同,而學術型碩士在相近的研究方向上,其培養目標是大同小異的。
(二)討論主題內容取向以及討論班的一般開展形式
由于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在培養目標上存在差異,而且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其所面臨的發展動力和前景也不一樣,學術型碩士面臨著論文發表的壓力和繼續深造的需要,而專業型碩士主要面臨就業競爭的壓力和職場競爭的需要,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培養目標上還是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有所側重。由于我們學院所有數學教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都是集中授課的,所以在討論的主題內容上我們采取多取向的方法,以便兼顧不同的培養目標。
1.教材取向。對于剛入學的數學教育研究生,我們必須開設教育類和數學教育類的課程。在教授這些課程時,我們嘗試擺脫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數量分配教材章節,然后讓學生獨立研讀課本,查閱與課本相關的研究文獻,形成以該章教材為主題的一個系統研究,包括研究綜述、研究成果、相關應用和研究展望。其中研究展望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包括個人對相關研究的批判性解讀和自己的研究取向。
2.學術前沿取向。學術前沿方向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考慮到學生的局限性,方向一般由教師提供,其可以來自相關的基金項目、國際國內相關學術會議和本領域最新成果等。形成的系統研究包括主題內容提出的背景,主題內容的解讀,研究目的和研究取向的挖掘。
3.教學實踐取向。由于全日制研究生一般難有教學實踐的機會,我們采取從案例研究到模擬授課的形式。教師提供一個教學案例,通過探討的形式實現深入分析,得到改進的方向,然后做出調整和優化設計,最后進行模擬授課。
鑒于具體實踐,我們把討論班一般的展開形式歸納為如下流程圖。
其中提交的報告為學生根據經過師生研討后各自確立的研究角度而撰寫的,報告的格式和質量要求達到可以直接刊發的標準。
(三)研究生團隊學習質量評價體系
當下的研究生教育大多數不注重過程培育的質量,“嚴進、寬出、中間松”的培養現狀一直沒有變革,缺乏考核評價的多樣化連貫性,漠視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以及創造精神的考核。我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對于研究生個人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主要以課程成績和獎學金評定為切入點,具體采取以下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由于論文發表具有延時性,所以在課程成績論文維度的評定中主要參照研究生所撰寫的研討報告,而獎學金的評定權重設置是在基于符合獎學金評定的一般基礎條件下,為了劃分獎學金等級以及排名而采取研究生學業積分的計算權重。所以課程成績的計算對象是相應的百分制分數,獎學金的計算對象是具體的學業積分,具體為:平時學業積分占30%,論文積分占50%,其他獲獎積分占20%。
(四)討論班成效調查
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有近3000名,但本項目實驗涉及的數學教育方向的學術型研究生5名,專業學位研究生8名,其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與獲獎的論文共20篇,待發表論文4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l篇;專業學位研究生共參與課例研討和同課異構教學實踐10課時,參與指導兩名本科生參與省級師范技能比賽并獲得省級第二名。
四、討論與展望
實踐與教學證明:討論班能有效培養研究生進行學術研究的相應能力,提高研究生的語言表達和論文撰寫能力,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有利于培養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班加深了研究生對研究課題的認識,研究生通過與導師就一些疑難問題進行交流談論提高了數學素養,同時這也增強了研究生研究反思的意識和科研組織能力。
討論班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能很好地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使得研究生導師真正起到指導研究生進行研究的作用。實踐表明,討論班的開展僅僅具有可操性的模式還遠遠不夠,如果沒有相應的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來促使研究生潛心研究和準備,討論班會很容易流于形式。討論班的重點雖然在于討論,但沒有討論前的充分研究,所謂的討論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在后續的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根據研究生培養過程遇到的問題和現象對培養模式進行有效調整和充實,還要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切實克服“嚴進、寬出、中間松”的研究生培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