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望 田瑩瑩 馬一寧 崔維康
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打開了上升空間,農村經濟發展也開辟了增長空間,農村金融應當利用好這一機遇服務于農村實體經濟發展,通過加快創新引領農村金融的發展。在創新發展中過程中應該注意吸收不同國家的發展經驗,并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
1.美國:多層次、多機構的競爭性農村金融供給體制。美國的競爭性農村金融供給體制主要體現在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主體具有多層次和多樣性的特點,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供給由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以及農業保險構成,多樣性是指每一層次的金融服務主體由不同且互相獨立的金融機構組成,比如美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有農民家計局、農村電氣化管理局、商品信貸公司和小企業管理局,這些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之間提供具有競爭性但又各具優勢的金融服務。
2.日本:政策性金融與合作性金融互相補充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日本分別于1947年和1953年成立了合作性金融組織農協系統及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其中,日本農協系統建立在獨立于政府政策干預的基礎之上,以農民之間的互助、自立、自愿為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對會員生產和生活中資金需求發放貸款,并吸收會員的存款,通過存貸款調節會員之間的資金余缺;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則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主要包括農村土地改造、農村灌溉設施改造等項目。
3.法國:國家主導型農村金融發展體制。法國的農村金融體制在國家的主導和控制下建設和運行,由國家設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合作性金融機構組成。法國的政策性金融體系主要包括農業信貸銀行等二十多家金融機構,采取官辦為主的方針,在政府的領導下提供農村金融服務,這些機構的特點是分工細致并不斷創新,以此支持特定的服務對象并提供特定的服務;法國的合作性金融也受到政府的扶助且由政府機構領導,這一特征與法國是由政府主導這一國情特征相適應。
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創新的啟示主要是:首先,根據本國的國情特征對農村金融體制進行創新,比如日本地少人多,其建立的農村合作金融體制能夠發揮農民團隊的互助作用;其次,建立互相補充協調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體系,不同體制下的金融服務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劣勢,比如日本將政策性金融與合作金融相結合,在互相補充的情況下執行不同的服務功能;再次,重視并發揮政策性金融對農村金融的支持作用,政策性金融具有政府主導、效率較低的特點,但是在我國農村發展急需金融支持而商業性金融不愿滿足其需求的情況下,應當考慮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1.美國:以市場為基礎的農村金融競爭機制。美國的農村金融建立在市場競爭機制的基礎上,根據市場規律引導農村金融發展,通過完善市場機制而間接的調控農村金融,比如:①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對農村金融進行保護,包括《聯邦農業信貸法》、《中間信貸法》、《農業信貸法》等;②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為市場提供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③投資開發生物技術,提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并以此引導企業發展現代農業。
2.日本:政府扶持下的農村金融合作機制。一方面,政府制定法律保障農村金融的發展,主要有《農業合作法》、《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法》、《農業協同組合法》等,鼓勵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農協的發展,比如規定農協的存款利率高于一般的金融機構,對農協發放的貸款給予貼息,為農協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3.韓國:政府動員和組織的農村金融發展機制。開展新村運動,對農村居住環境、工程建設、農村教育等方面進行投資,擴大內需,以此消化過剩產能,縮小城鄉差距。主要措施包括:將貸款撥給新村運動完成較好的村;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以支持農村;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金融建設,如要求各界名流、企業管理者盡其所能支持新村運動。
在農村金融的機制方面,首先應當根據本國農村經濟的發選擇相適應的金融運行模式,比如美國市場經濟發達,其農村金融需求主要通過金融市場滿足;日本地少人多,政府支持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其次,利用和維護好市場競爭機制,加強法律保障。發達國家在發展農村金融時都建立了與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以此規范農村金融行為,維護農村金融主體的利益;再次,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全依賴政府或市場都不能達到發展農村金融的目標,必須使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互相補充。
1.巴西:發行“可交易票據”進行融資。為減少農產品價格風險,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巴西推出了可交易票據融資模式:農民在金融市場發行一種票據進行融資,這一票據以未來豐收的農作物作為抵押品,投資人待農民收獲農作物之后,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進行實物交割或者向市場其他投資者賣出以收回資金。這種產品為農民參與金融市場融資創造了條件,降低了風險;而投資人則可以通過對票據投資獲取收益。
2.菲律賓:以“所有權憑證”和“擔保憑證”融資。為降低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幫助農民獲得貸款擔保,菲律賓采用了簽發所有權憑證和擔保憑證的措施:農民將農作物交付給國有倉庫,國有倉庫向農民簽發所有權憑證和擔保憑證,農民以擔保憑證做抵押向銀行借款購置生產要素進行生產,農作物收貨后,農民將所有權憑證交給農產品收購商,農產品收購商直接將貨款打給放貸銀行,從銀行處取得擔保憑證,并將兩種憑證交給國有倉庫以提取農產品。
3.墨西哥:通過“逆向保理”模式進行融資。當農村小微企業以應收賬款的形式將產品出售給大企業時,開展逆向保理業務的金融機構從小微企業處購買該應收賬款,將資金提前支付給小微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應收賬款無法收回,金融機構可向大企業進行追索,在減輕小微企業資金壓力的同時降低了違約風險,增加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積極性。
第一,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先模仿農村金融經驗豐富的國家對金融產品的設計,學習先進的產品理念,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第二,以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為出發點進行產品的創新,梳理農民面臨的融資問題,利用產品創新解決農民融資中的困難,比如抵押品不足、信用情況差等;第三,金融產品創新應當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創新的金融產品應當以規避風險作為一個基本原則,幫助農民降低經營風險,而不是制造新的風險點。
1.德國:防范風險,提供服務。德國的農村金融以合作金融體系為主,政府對合作金融提供服務。通過構建貸款保險制度,設立貸款擔保基金,防范個別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同時,構建存款保險制度,設立保證基金委員會,保護儲戶的利益不受損失。另一方面,構建了金融行業的自律組織,使合作金融更加規范化,并設立審計協會,對合作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進行監督。
2.美國:內部與外部監管的結合。行業自律協會是美國農村金融內部監管的主要機構,其目的是服務和支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穩定和有序,解決組織內部的矛盾和分歧,協調與政府的關系等;外部監管主要針對的是農村金融合作機構的實際資產以及貸款,由農業信貸委員會和農業信貸局等機構組成。此外,美國的信用社存款保險基金為其會員提供存款保險服務。
3.日本:為農村合作金融提供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對農村合作金融采取官辦民營的管理模式,在其經營平穩后脫離依托關系,堅持合作金融的獨立民營性質,但同時為合作金融組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此外,日本創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金融體系風險預防系統,主要包括存款保險制度、農業災害賠償保險制度、互助保險制度和農業信用擔保制度,這些制度互相補充,提供全面的農村金融風險保障。
從不同國家的金融監管體制看,在監管的理念方面,應該發揮金融監管對農村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而不是僵硬地發揮監督管理職能;在政府提供服務時,不應當對金融機構采取行政干預的措施,應當尊重金融機構的自主權,放手讓其充分發展;在體制創新方面,重視存款保險制度的功能,使其在農村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出防范風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