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 長沙 410128)
目前,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2018年我國已有中小企業超過42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8%。且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優化經濟結構、推動技術創新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自2018年以來,貿易條件惡化,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如果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在市場中不能生存,必然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所以,本文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述評,希望通過分析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找出當前及未來中小企業成長的研究重點,以激發中小企業的活力。
1.實證分析類
大量文章采用訪談法、問卷法相結合的方式收集樣本數據,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與企業經營業績之間進行定量分析。張學華(2005)對浙江省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企業的產品創新管理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地方政府的產業促進行為對企業成長有促進作用。吳家曦(2015)認為企業家素質、企業經營戰略政策與行業背景、企業制度與結構是推動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與中小企業成長成正相關關系。
2.政策類
許多學者從國家政策層面分析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陳子彤(2006)通過總結中外學者提出的中小企業成長機制,歸納出適應我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的內生和外生成長機制。魯德銀(2004)通過分析中小企業成長機制,發現中小企業能夠成長的原因在于它善于從不完全的和細分的市場中尋找成長機遇,他認為我國中小企業成長應采取集群發展戰略,從而提升中小企業成長能力。
3.述評類
關于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述評類的文章數量較少,但現有的文章也給其他學者提供了借鑒意義。李柏洲(2006)闡述了中小企業成長問題研究的現有理論成果,從不同角度梳理和評價,為進一步研究中小企業成長問題提供理論借鑒和支持。田云玲(2018)從外生影響因素和內生影響因素兩方面,及外部環境、社會網絡、企業家素質、創新能力四個角度對現有的文獻進行述評,為未來學者的研究提供方向。
大多數學者都從內部和外部來分析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將從內生因素(企業家素質及企業創新能力)、外生因素(宏觀政策及企業經營環境)來梳理現有文獻。
1.企業家素質
高素質的企業領導更容易帶領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的企業家及技術創新者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Mcclelland(1961)認為,企業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具有高成就動機、勇于接受挑戰、創新等素質。張云川(2019)認為企業家特質包括自我學習、戰略戰術、地域思維,并構建回歸模型探討企業家特質與中小企業成長的關系。結果表明:自我學習、戰略戰術、風險偏好與中小企業經營績效呈正相關,企業家地域思維與中小企業成長呈負相關。吳家曦(2015)認為成功的企業家都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綜合素質和領導能力,通過企業家的經營管理來推動企業成長。
2.企業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關鍵。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水平除北、上、廣、深等少數地區發展較好外,全國的平均水平都較低。姚幃之(2018)認為中小制造業企業的內部研發活動能夠促進技術的進步和企業的成長發展。盡管大家都認同這一理論,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見解。如張振剛(2018)構建中小企業管理創新與企業經營績效的理論模型,認為適度的管理創新有助于企業獲得協調柔性和成長績效,但如果中小企業過度地實施管理創新會對企業協調柔性和成長績效產生負面影響。
3.宏觀政策
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其經營活動都會受到法律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必須在法律的規范、強制和約束下開展經營活動。易元紅(2010)認為國家政策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基礎性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夠重視,沒有涉及提高中小企業成長能力的問題,且政策主要扶持科學技術創新類企業,對于加工制造業及第三產業的中小企業扶持不夠。Thorsten用54個國家的中小企業的數據分析了融資、法律和腐敗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分析表明,中小企業更易受到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而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比發達國家的更容易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4.企業經營環境
能夠適應環境是企業成長的最終表現。按照波特的競爭理論,企業將受到競爭者、供應商、顧客、替代品、潛在競爭者這五種外部環境的約束。外部環境是企業收集信息和資源的來源,對中小企業成長具有基礎性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對企業環境的分析上,動態性、不友好性和不確定性三個維度是企業環境概念化的多維結構(Dess and Beard,1984)。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刺激中小企業的創新性,但同時也會帶來決策風險,而這種情況下的決策往往能夠促使中小企業的超常成長。
學習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工作。企業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創新能力,而創新的前提就是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彼得·圣吉在總結無數優秀企業的管理實踐后提出學習型組織才是未來具有競爭力的、理想的組織。只有通過組織團隊學習,才能建立真正有創造性的企業組織。
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科教合作、戰略聯盟或分包大企業外包業務來減少技術和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從而獲得外部經濟效應和合作效應來幫助企業成長。此外,企業需要加強柔性管理。因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最主要的辦法就是提高企業組織的柔性。柔性管理是提高中小企業應對環境變化的有效工具。
為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統一管理和指導,國家應盡快制定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為中小企業創造公平、公正競爭環境的外部條件。《〈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細則》《公平交易法》等法律法規使中小企業在市場準入、貿易、信貸等各個方面都享受平等和優惠待遇,確保中小企業利益不被侵犯。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資本、技術是并列的生產要素,且人才對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更為重要。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創新精神、專業技能的企業家。同時,企業家還需要保持較強的戰略規劃能力,且要把握住技術和管理人才,抓住商業機遇,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良好契機。
現有關于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分析的文章大部分是定量分析和綜述類文章,但將案例研究應用于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的分析類的文章還較少。未來,其他學者可以從案例研究的角度,打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的黑箱,發現其機制,為中小企業全面、客觀地了解自身發展狀況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