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審計局天津分局 天津 300022)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全社會的發展共識。在國家不斷推進綠色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不但是落實“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行”的環境保護政策,同時也是落實監管層面要求加快“綠色銀行”建設、有效防控風險、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形象的要求。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過程中識別、防范綠色信貸業務的諸多風險需要內部風險管理者重點關注和探索。
綠色信貸是指利用信貸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實踐。我國已經建立起綠色信貸監管制度并形成體系。2012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頒布了《綠色信貸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該指引為商業銀行和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體要求。2013年,銀監會下發的《關于綠色信貸工作的意見》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時提出了明確關注的風險點。同樣在2013年,銀監會發布的《綠色信貸統計制度》建立了綠色信貸數據采集、整理的信息報送機制;2014年,銀監會發布的《關于印發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的通知》對于商業銀行開展的綠色信貸業務確定了評價機制和具體指標;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聯合七部委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發[2016]228號),意見要求商業銀行大力發展綠色信貸。2018年7月,央行將“綠色信貸”這一指標納入了對商業銀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MPA考核),這表明央行通過實施“綠色信貸”的指標約束,正向激勵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的公司治理、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要求商業銀行積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并提升綠色信貸風險控制能力。監管層面從制度建設、信息管理、考評機制、激勵約束等方面對綠色信貸進行指導和規范,標志著中國金融體系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綠色信貸政策。
監管層面制定的綠色信貸制度和政策為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提供了發展方向和發展依據。央行有關負責人披露,“截至2018年末我國最主要的21家銀行綠色信貸的余額已經達到了8萬多億元,比2017年同比增長了16%”。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的快速發展對其在綠色信貸方面的風險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風險管理是指商業銀行在內部風險控制環節所建立的覆蓋綠色信貸全流程,用以甄別、分析和管理可能影響綠色信貸資產質量的潛在風險點為重點的方式方法和措施。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風險管理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作為商業銀行的新興資產業務,系統化、制度化的內部風險管理機制尚存在需要完善和健全的空間。
一是商業銀行缺少專職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的部門,一般由現有部門兼職牽頭其他平級部門履行綠色信貸管理職責,深入開展風險管理存在難度。二是商業銀行各職能部門、各級機構間針對綠色信貸風險管理職責未明確、權責劃分不清晰,對于綠色信貸項下的新產品、新業務,各個職能機構不愿履行風險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存在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三是基層經營行缺少綠色信貸風險管理常設組織,很難將綠色信貸的風險管理政策落實到基層,沒有打通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風險制度建設方面重點放在宏觀層面灌輸綠色信貸的理念,沒有在微觀層面將綠色信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沒有將風險管理策略與風險偏好中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內容落實在具體業務、具體產品的操作流程和風險管控要求中,沒有按照綠色信貸標準對存量和潛在的授信行業、授信客戶進行細分,實行名單制管理,也沒有建立設置客戶和行業負面清單的規章制度。
大數據時代下精準的數據分析是發現潛在風險的必要條件,也是避免信貸管理人員道德風險從而客觀反映借款人風險的重要支撐,但是實際中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建設方面較為滯后,要么缺少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系統中的具體模型和指標,要么風險計量種類單一、缺少綠色信貸所特有的風險指標,要么由于綠色信貸開展時間較短、內部數據積累較少無法評估風險狀況。同時,商業銀行也暫時無法通過第三方渠道提供的數據信息評估綠色信貸的風險狀況,更不用說度量綠色信貸自身所特有的風險程度,風險管理系統建設不及時導致商業銀行無法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準確對綠色信貸風險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監測。
一是商業銀行內部的綠色信貸風險信息共享不及時。盡管商業銀行會有牽頭部門履行綠色信貸管理職責,但是由于同一個借款人的不同風險信息存在于商業銀行前、中、后臺,呈現出碎片化狀態,牽頭部門難以及時、快速地掌握全部風險信息。二是商業銀行對外部的綠色信貸風險信息掌握不充分。我國相關部門披露的環保信息存在較為嚴重的時滯,商業銀行與政府的相關部門難以做到統一有效的信息溝通,存在風險信息滯后,甚至是遺漏的現象。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人員大多是經濟金融科班出身,綠色信貸業務中所特有的環境風險需要具有環境工程或者環境經濟學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進行專門研究,商業銀行目前大量缺乏專門研究該方面風險的人員。“金融+環境工程”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匱乏,導致商業銀行對國家出臺的環境政策、環境標準和監管部門出臺的綠色信貸制度很難做出精準的理解和判斷,無法針對內外部綠色信貸風險信息進行檢驗。
一是商業銀行可通過成立專業委員會的形式建立專職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組織,由商業銀行一把手擔任委員會主任,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專職委員,以便綠色信貸風險管理建設的頂層設計順利傳達和執行。二是專職綠色信貸風險管理委員會可通過制定綠色信貸風險管理指引明確涉及部門的職責范圍,劃分清晰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解決綠色信貸項下新產品、新業務風險管理履職不到位的現象,避免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的盲點。三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基層行需指定風險管理部門作為上級行綠色信貸風險委員會的聯絡機構、傳達機構和執行機構,實現綠色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延伸到基層機構,完成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建設。
一是商業銀行應在風險管理策略與風險偏好的制度中體現風險管理理念,將綠色信貸風險管理要求落實在業務、產品層面的操作流程、內部風險控制方面,明確綠色信貸的重點投向領域,實行差別化的綠色信貸授信管理政策和風險管理制度。二是結合行業特征、客戶類型及商業銀行自身實際,關注綠色信貸風險中特有的客戶和行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變化情況,按照綠色信貸標準對存量和潛在的授信行業、授信客戶進行分類,實行名單制管理,探索設置負面清單模式,提升綠色信貸風險管理落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強化綠色信貸領域的風險識別和監測功能,通過全流程風險管理把握業務各環節涉及的綠色信貸風險點,豐富、完善綠色信貸風險識別管理工具,對客戶、項目進行分類并持續開展動態評估,以此進行差異化管理,并作為客戶評級、信貸準入、風險評估、貸款定價、監測預警的重要依據,把好科學評估關。
一是商業銀行應開展綠色信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健全綠色信貸標識和統計制度,提升綠色信貸統計的及時性、準確性與完整性。二是積極建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信息數據庫。數據信息尤其是與綠色信貸風險相關的環境和社會等數據是銀行進行綠色信貸風險評價的基礎要素,數據的真實性會影響銀行風險管理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商業銀行通過從央行、環境保護局等政府機構獲得的信息數據,以往對于借款人的內部風險評價記錄,風險發生的情況和損失程度等方面形成完整連續的風險數據體系,可以為銀行建立綠色信貸風控體系提供完備的數據基礎。三是研發符合商業銀行自身風險偏好的綠色信貸風險管理模型,借鑒國內外同業的經驗,科學合理地設計具體模型指標,盡可能地豐富指標數量,以便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綠色信貸業務的風險狀況。
商業銀行應主動了解、掌握產業政策,及時跟蹤環保執法,打通內外部風險信息的溝通路徑。一方面,商業銀行可通過專業委員會將相關部門納入專業委員會,從而建立綠色信貸風險信息溝通機制。同時,商業銀行可指定牽頭部門從總行層面構建全面、詳細和動態更新的社會與環境風險監測和預警數據庫,不斷完善全行“綠色”信息共享機制,將環境要素納入授信調查與決策體系,切實從業務前端著手,強化“綠色”信息的基礎性和滲透性作用。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建立環保聯系機制,指派專人與地方環保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系,實時跟蹤各地環保政策、環保檢查計劃、檢查重點以及涉污企業名錄等,掌握地區環保執法動向,提前評估環保執法對商業銀行貸款的影響。
一是商業銀行應定期開展風險管理的常態化培訓,及時宣貫綠色信貸政策和技術方法,指導分支機構制定符合自身區域特點的綠色信貸政策。二是適當引進綠色信貸風險管理人才,加強綠色信貸風險管理專業團隊建設,加強與國內外專業研究機構、同業銀行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的發展經驗與做法。三是建立有效的綠色信貸風險管理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定期對涉及綠色信貸的相關條線和分支機構開展考評工作,并加強綠色信貸考評結果的應用。四是把握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的節奏性和平衡性,順應能力建設漸進性的特點,注重業務發展與商業銀行機構能力、人員素質、風險意識的提升相匹配,循序漸進、量能而行,形成良性互動和正向反饋的效果,確保綠色信貸資產安全和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