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低碳經濟模式應運而生,以貨幣和物理單位為主要計量單位,從經濟補償的角度出發,尋求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互利共贏的方式。這是一門新興學科,跨越了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生態環境學科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各個學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協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生態環境的劇烈變化,溫室效應、能源危機等問題都在一步一步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制約著經濟的發展,要想實現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勢必要打造綠色、環保、低碳的經濟模式來應對危機。2008年7月G8峰會在日本東京召開,提出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2009年12月在丹麥舉行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2015年12月成功通過的《巴黎協定》,以及2016年4月在紐約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也將于2019年9月23日主持召開氣候行動峰會,以應對氣候挑戰。世界各國在低碳環保問題上已經達成初步共識,深切認識到生態環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我國已經將減排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到2020年實現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莊嚴的承諾,同時也是十分沉重的責任。低碳經濟模式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在技術、制度、產業類型、新能源開發等方面的創新,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起步比較晚。目前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環節,實踐數據不夠完善,缺乏科學有效的核算方法,沒有精確可靠的經濟指標做支撐,在實務中對環境成本的計量和監控、環境資產與負債的披露等都缺乏可行的方法。大部分的理論研究主要還是借助國外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摸索,總結經驗,尋找適合我國企業綠色會計發展的道路。我國企業實施綠色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完善,對企業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方面的相關規定不夠成熟,導致大多數企業不會主動去披露綠色會計的相關信息,即使披露了,也沒有規范的標準來評判,我國企業的綠色會計理論還沒有形成一個良性的應用體系。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出,更多的學者投入綠色會計的研究中,對建設綠色會計制度有一定推動作用。雖然我國在生態環保方面已經有所行動,頒發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但和先進國家的標準相比還是有差距。由于理論研究不深入,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綠色會計的核算方法就不能成為企業之間共同認可和實施的核算依據。實施綠色會計的企業也會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要承擔更多的環境成本。另外,由于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監督,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企業比例較低。對于需要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的確認與計量,比如環境成本、環境負債、與環境成本和負債相關的特定政策等環境因素,也沒有專業規范的方法。
我國的財務會計人員大多對本專業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掌握較好,但是對綠色會計的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比較少,比如生態環境、生物知識等領域。綠色會計的發展需要的是跨學科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主要還是由專業研究人員進行,沒有開設專業的綠色會計的相關培訓,這就給企業順利開展綠色會計加大了難度。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綠色會計進行初步的探析,但是在經濟復蘇初期,對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沒有給予太多重視,重在追求物質利益的發展,沒有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綠色危機”。只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確保企業的利益,才能夠為綠色會計的實施保駕護航,形成完整的綠色會計理論和體系。
綠色會計實務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反映出綠色會計理論的不成熟,在當前低碳經濟模式下,應該將綠色會計的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積極推動企業的產業升級,政府等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企業綠色會計的引導作用,加強生態環境與低碳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推動綠色會計在企業的順利實施;
同時,由于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實踐經驗不豐富,應該加強與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相關先進經驗,成立綠色會計理論研究的專業小組,加快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步伐,提高我國綠色會計的理論水平。
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不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關于綠色會計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相關監督管理部門的執法力度不夠徹底。一方面,相關執法部門應該切實履行保護環境的職責,加強環境執法隊伍的建設,規范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的程序,提高執法的能力,加大獎懲力度,使執法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逐步修訂我國的會計制度與準則,將會計制度中涉及資源、環境等相關內容融入會計法律法規中,并且明確規定與資源利用、環境因素相關的會計要素必須在財務報表中進行信息披露,完善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綠色會計制度能夠形成統一的規范標準。
綠色會計是資源環境科學與財務會計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應用學科,這就對企業管理層和相關的財務人員提出了新的專業要求。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管理層及相關會計人員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視,深切認識到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推動企業實施綠色的工作,主動全面的對低碳模式下的會計信息進行披露,逐步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盡快加強對企業管理層及相關會計人員對環境會計的培訓,學習與綠色會計相關的交叉學科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水平,以適應企業實施綠色會計的要求。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環境因素是企業長遠發展道路上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企業在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也應逐步轉變成本結構。在綠色會計的核算要求下,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為保護環境付出相應的成本,這類非財務成本也要匯入總成本中。企業樹立低碳經濟意識,自覺減少碳排放,實現企業產業升級,是企業未來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
低碳經濟模式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綠色會計核算方式未來終將成為主流的會計核算方式。雖然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核算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夠完善,但是可以逐步提高低碳環保意識,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提高財務人員環境會計方面的專業水準,通過綠色會計核算方式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與監督,向社會公眾披露相關信息,逐步調整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