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13)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核心科技是國之重器,掌握了核心技術往往就掌握了主導創新發展的關鍵。在國際交往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夠搶占話語權,提升政治地位,在地區或全球事務具有主導權。“缺芯少魂”,核心技術依賴國外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隱憂。有數據顯示,中國一年制造11.8億部手機、3.5億臺計算機、1.3億臺彩電,對IC芯片的需求占據全球市場供貨量的1/3。但國產芯片的自給率不足30%,集成電路產值不足全球的7%,市場份額不到10%,中國信息產業和制造業的芯片90%以上依賴進口。因此,如何實現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改變我國核心技術依賴于國外的現狀,是我國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存在著諸多不利于創新的因素,這些因素極大地阻礙了我國核心技術的突破。
1.缺乏核心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支持政策
核心技術突破需要有相應的動力。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創新的動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難以負擔的創新成本和風險。首先,核心技術創新需要有強大的資本支持,然而目前支持技術創新的所需資本市場體系尚未有效形成。具體表現為:一是支持創新活動的風險資本市場不發達。二是存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不完善的資本市場制約了核心技術創新的步伐。其次,政府對核心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較弱,缺乏強有力政策支持來彌補技術創新失敗所帶來的風險與成本,導致企業核心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
2.企業核心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不夠
我國企業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只能以代工者身份參與到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就目前而言,我國還缺乏強有力的有效機制或措施逼迫企業進行創新和升級。改革開放后,我國采取的出口導向政策支持了我國長期粗放式經濟的高速增長,出口導向政策是指國家采取各種舉措促進面向出口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其中包括鼓勵企業為外國公司貼牌生產,擴大對外貿易,以推動工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對勞動密集型商品、紡織品、服裝、玩具等提高出口退稅率和降低關稅等鼓勵出口的政策。而這種出口退稅率的保持甚至金融危機爆發后的退稅率的提高,直接增加了企業的利潤,也使企業延續片面追求數量擴張,重復生產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產品的路數。
3.促進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還有待于完善
創新要想在整個社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促進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還不是十分理想。如,盡管各地政府積極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四最”營商環境,最大幅度精簡審批事項,打造審批最少的營商環境;最大幅度壓縮環節時限,打造流程最優的營商環境,但一些行政審批手續仍然繁雜,辦事時間依舊冗長,這種情況或多或少影響了創新的氛圍的形成。
4.促進技術創新的法制環境還有待于加強
良好的法制環境是技術創新發展與繁榮的前提條件。這些年來,各級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的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現實中,企業知識產權被侵權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山寨產品在充斥市場,使得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惶恐不安,自身的勞動成果得不到保護,創新只不過是為那些投機取巧的人做嫁衣而已,大大挫傷了創新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技術變遷是市場利益驅動的結果,獲得利潤的大小與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缺失的原因可以通過利潤這個根本影響因素追溯到影響利潤的產品供給和需求活動上來。只有當企業投入要素的價格合理并且又有足夠的需求拉動時,企業才會為創新投入大量要素,進而通過市場獲取回報。
1.要素市場價格的扭曲——供給
前文說過,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創新決策的實施取決于對于收益與成本的衡量。追求利潤最大化,理性主體一定傾向于選擇投入廉價要素以獲取最大利潤。而我國現實狀況是,勞動力要素價格偏低,資本要素價格過高。企業在面臨加工生產和技術創新選擇兩難的困境時,會比較兩種行為所帶來的收益及風險。若創新,則要投入大量的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同時面臨風險大、資本回收周期長、勞動力素質不足的問題;而選擇繼續為外國公司貼牌生產,可以利用低成本優勢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要素價格的扭曲使現階段的企業傾向于使用廉價的生產要素追求短期利潤的回報,在缺乏戰略眼光和冒險精神的情況下,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嚴重受阻。
2.收入分配結構——需求
所有形式的創新活動都是通過消費者的購買活動實現收益的。因此,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以及消費能力即消費者需求和需求能力就決定了企業創新活動能否持續展開。創新的消費群體來自對產品有中高端需求的人,也就是說只有當有足夠規模的高消費能力者(高收入者)且這些高收入者對新技術新產品有需求時,創新才有利可圖,企業才有動力進行創新。然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收入分配制度向資本所有者一段傾斜,生產活動中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決定了普通勞動者在收入分配中處于弱勢地位,巨大的收入差距直接導致了我國有效需求嚴重不足,消費需求的“低端化”和孱弱的消費能力直接影響到創新主體—企業的收益,因此企業很難再有動力持續投入高新技術的研發當中。
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十分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害怕自己辛苦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被他人竊取。社會監督機構對于侵權現象的懲治力度不夠,造假仿冒現象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有出現,這使創新企業反而會思考自身創新行為的可行性。自身的創新成果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得不到合理的回報,甚至進行仿冒的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心理的不平衡使企業創新喪失了動力。
集群是產業組織的一種主要組織方式。當今企業絕大部分都以集群方式聚集在一個特定區域內。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集群企業在享受知識外溢效應的同時也面臨著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由于集群企業距離近、創新擴散快的特點,一個企業創新產生的收益,可能被集群內大多數企業分割,創新企業會因得不到應得的經濟激勵而不愿意繼續創新,其他企業則依賴龍頭企業創新等待坐享其成。這種情況會導致創新企業受挫不愿進行創新,大家都等著借鑒其他企業的創新成果。即使有少數企業創新,這些企業為了不被其他企業盜取勞動果實而互相隱瞞,從而造成集群整體技術水平難以提高。這種不加控制的過度的知識外溢導致創新企業創新收益分散化,創新企業喪失動力,“搭便車”企業也無車可搭,集群陷入了創新動力不足、技術匱乏的怪圈。
核心技術依賴國外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隱憂,是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最大短板。因此,如何實現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的突破,改變我國核心技術依賴于國外的現狀,是我國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障礙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市場環境不夠優化、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集群內“搭便車”現象等嚴重阻礙了我國企業的核心技術創新,需要采切實有效措施來消除這些阻礙核心技術創新的因素,以推動核心技術創新活動的蓬勃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