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具有普遍性,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處于聯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沒有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相互聯系,每一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這一世界觀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黎族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同樣是相互聯系的,兩者應該結合發展。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1.黎族織錦
黎族織錦技藝開創了中國棉紡織技術的開端,為中國紡織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黎族織錦是黎族婦女在開發與建設海南島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手工技藝,其中蘊含了黎族人民的審美、圖案藝術、宗教信仰,在黎族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黎族織錦被海南省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10月被聯合國列入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織錦圖案是黎族文化主要的記載形式之一,它較為完整地記錄與反映了黎族先輩們對自然景物的認識,黎族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文化創造過程。
2.黎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
黎族文學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體裁多樣,包含著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是我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寶庫的明珠。
3.黎族風俗
黎族節慶文化內容廣泛,既有本民族傳統節日,又有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節日,形成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傳統節日有:年節(春節)、三月三節、山欄節、牛節等;受漢族影響的節日有元旦、端午、中秋、重陽、清明等節日。三月三節日,已被國務院在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宣傳與弘揚海南島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佳節。
4.黎族的民間藝術
制陶技藝是黎族重要的家庭手工業之一,如今在海南省的三亞市、樂東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等地區的黎族同胞還掌握著原始制陶技藝,對研究陶史與黎族社會發展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黎族地區有著本民族特有的旅游資源,應因地制宜地依據本民族具體旅游資源情況結合文化發展旅游。海南黎族發展文旅,應該立足本民族的特殊旅游資源。
保護與傳承黎錦文化,將海南黎錦與旅游業結合,是黎族發展旅游的良好途徑。黎族的織錦是海南當地文化的標志,并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源遠流長的歷史與輝煌燦爛的文化是海南旅游資源的突破點。以織錦文化為資源開發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對黎族文化進行保護、繼承與發展。黎族文化為海南旅游業發展注入了深厚文化內涵與底蘊,旅游業是發展黎族文化的載體。
1.記載完備黎錦的相關資料
黎錦技藝的傳承方式是手口相傳,這種傳統的家庭傳承方式由于記載不夠詳細完整,導致精妙的工藝逐漸處于滅絕失傳的局面,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為民族優秀工藝的有效繼承帶來了優勢。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搶救、發掘和有序整理黎錦的相關記載資料,有利于促進黎錦的保護。
民間黎錦藝人目前年歲已高,急需培養下一代傳承人去繼承與發展黎錦文化。要想獲得詳細完備的黎錦相關資料,我們必須積極尋找民間黎錦藝人,仔細調查與記錄他們的資料與信息,同時也要提高這些藝人的社會地位,加大對他們的資金與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持,鼓勵他們幫助繼承流傳黎錦文化。
2.革新黎錦的生產方式
黎錦制作工藝復雜繁瑣,制造成本高。如今社會的紡織機械的社會生產效率逐漸提高,傳統手工紡織方法已不再完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我們應該從技藝水平入手,將現代機械生產與傳統手工方式相互結合、互相促進,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生產成本以及減輕勞動強度。
3.加大對黎錦產品的展覽
開展黎錦各種各樣產品的展覽,比如在當地建設黎錦博物館供人們參觀、設立社區宣傳欄詳細介紹黎錦文化、出版與黎族織錦相關的書籍與報刊雜志在市面上發售。開發黎錦展覽陳列式文化旅游特色產品,收集黎錦產品并加以分類陳列,使得前往黎族地區的游客們更一步了解黎錦文化,促進黎錦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人們對黎錦的保護意識不強烈,相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筆者認為應該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設立相關保護黎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章制度。
5.創新黎錦產品
當今旅游市場上的黎錦產品出現同質化現象,創新特質不明顯。可以借鑒保亭檳榔園的模式,創新黎錦產品的圖案,增加黎錦旅游產品的品種,添加一些新的制造工藝以及賦予新的文化內涵,比如一些精巧的黎錦小工藝品黎錦工藝包包、圍巾、壁掛、桌布、潤方言區的超短裙等。
將黎族的一些神話傳說與旅游業結合,不僅能傳播黎族的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文化內涵;也能擴大景區的影響力,提高景點的宣傳與營銷,從而增加旅游景點的經濟收益。
1.旅游景點的名字來源
《五指山的傳說》是黎族景點五指山的命名來源,傳播這個民間傳說可以增加著名景區五指山市的文化影響力,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來臨。
五指山景區的命名來源于五指山的傳說,以神話傳說來命名旅游景區體現了五指山市的文化底蘊,吸引游客探索景區的來龍去脈,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五指山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家喻戶曉的傳統民間故事與傳說能增加黎族地區景點的文化擴散范圍,增強五指山市的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們前來旅游。
《黎母山傳說》是黎母山的命名源頭。黎母山景點與黎母山神話傳說結合,更能增加黎族地區的旅游競爭力,有助于黎母山景區的旅游產業發展與壯大。同時,黎母山的傳說有利于傳播黎族的民族文化。
2.塑造英雄人物的傳說,體現黎族的鮮明特色
在人類處于蒙昧的時期,由于對大自然的畏懼與生產技術的缺乏,人們便向往著世界上能出現一個非凡偉大的英雄,擁有超級力量能夠對大自然某些條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按照人們的夢想,消滅災害,創造一個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
《大力神》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敢于與天斗爭,并符合人民利益與愿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人物。
他冒著猛烈的陽光射落了六個太陽,留下了一個太陽。大力神這個形象,閃爍著勞動創造世界的思想光輝,是黎族人民勇敢與智慧的化身,它給人們帶來了深厚的藝術美感與力量。這類神話表達了人定勝天這一主題思想。大力神就是這樣一個創造世界萬物的英雄人物。
《南瓜的故事》講述了正當人類瀕臨滅絕之際,順從“天意”的兄妹繁殖人類,為繁衍人類立下了大功。
3.見證黎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軌跡的黎族民歌
黎族是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民歌是我們研究這個民族歷史文化發展軌跡的新角度。黎族人民擅長于創作與吟唱民歌,黎族民歌以歌曲形式見證了不同發展時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它是特定時期里黎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實記錄。
黎族民歌內容的豐富,表明黎族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又進一步提升,繼而創造出更高層次的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民歌是少數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發展與豐富這種旅游產品的內容與形式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宣傳黎族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發展情況。
黎族的黎陶較為特殊,旅游紀念品為無形的產品,唯有游客親身體驗制陶技術的過程,這為黎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特色。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海南黎族制陶技術已經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體驗過程的旅游,能更一步促進游客了解黎族制陶技藝文化,促進黎族旅游的發展。
理論是否正確,在理論的范圍內不能解決。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要把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統一起來。凡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認識,就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凡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認識,就堅決及時地加以糾正。黎族發展文化旅游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被證實是正確的發展道路。科學理論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文旅理論是適應海南黎族實踐的,在實際行動中也證明了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有了下列的積極成果。
文旅產業的融合促進黎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將黎族地區文化的豐富內涵注入旅游產業中,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進而保護與發揚了民族地區文化。
傳統旅游產業中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與素養不高,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文旅產業的發展對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更高,他們與時俱進地學習文旅知識與接受相關的文化素養的培訓,并且將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促進了民族地區文旅產業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的提升。
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黎族地區文化旅游產品的豐富,促進文化旅游產品類別的增加與效益的提高。黎族地區發展文旅產品應該更注重效益與質量的提高,并非像以往傳統的純粹以增加數量為標準,這樣才能推動民族地區文旅產業更好更快速地健康發展。
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文化了解,以文旅產品為載體,將不同民族的文化與習俗附加在產品上面,互相吸收與借鑒對方的優秀文化,也有利于本民族開發出更深層次的文旅產品。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了解,消除與打破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生疏,促使各民族之間更熟悉與近距離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