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重慶 400000)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介,包括電視、廣播節目都受到較大的挑戰。在社會多層次矛盾逐漸突出的時代背景下,讓廣播節目更加具有人文氣息和親和力,不僅能帶動廣播媒介走上品牌之路,而且能提高廣播節目的吸引力、競爭力,在新媒體、融媒體競爭中贏得先機。
廣播節目的主要資源應當是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因此廣播節目要接地氣,必須要和人民現實生活掛鉤。在當前網絡傳媒興起,媒介渠道形式繁多的時代背景下,人民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更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獲取多元化信息。信息爆炸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干擾人們判斷,形成信息堵塞。因此廣播節目應該借助傳統媒體公信力強、覆蓋面積廣的特點進行調研探究,深入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深入現代化建設基層,以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為素材,挖掘第一手的、鮮活生動的新聞資源,穩定現有視聽群體,擴展目標收聽群體,以拓展新聞資源、新聞素材為出發點,提高節目質量,讓節目具有生活氣息、現實氣息,滿足多樣化的視聽群體的信息接受需求,站在聽眾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聽眾在收聽節目中學到知識、感受到媒體人的關懷和尊重,從而增強聽眾對廣播節目的黏性[1]。
例如,在現階段,三農問題、環保、民生問題、扶貧攻堅、醫療教育等問題都是社會各界人士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只有深入群眾,以現實生活為素材,才能真正地了解民意、感受民情、展現民愿,在此基礎上制作的廣播節目才能接地氣,有人氣。
作為主要的傳統媒體,廣播節目是大眾傳媒工具,肩負著發布新聞、傳達政令和推進社會教育與社會公德的重要責任。同時廣播覆蓋面積廣、收聽渠道多,社會各界人士都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收聽廣播節目。因此廣播媒介更應當肩負歷史使命,承擔起媒體人的社會責任,以現實生活、社會熱點為素材,深入挖掘素材內涵,深化節目主題,弘揚社會正能量,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團結友愛,宣傳社會公德和城市文明,增加節目的理論深度,從而提高節目含金量和競爭力。
簡言之,廣播節目要接地氣,有人氣,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精神和理論深度,能對聽眾起到正面的引導和教育作用,能對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能將聽眾的思想引入到高尚、積極的境界中,能讓聽眾在收聽節目的過程中不僅學到知識、解決問題,更能端正思想,凈化心靈。
優秀的廣播節目必須要立足時代背景,弘揚社會新風氣,反映社會發展進步中社會各界積極向上的面貌。尤其是在新媒體、融媒體發展的背景下,面對良莠不齊、競爭激烈的新聞媒介市場,廣播節目更應當保留傳統媒體的優勢,積極維護和拓展社會公信力,用心做節目,塑造廣播節目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形象,實現廣播媒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堅決杜絕為吸引聽眾、提高收聽率為刻意制造噱頭的行為[2]。廣播節目和地方政府的扶貧攻堅工作合作,幫助農產品找銷路,宣傳綠色健康原生態農產品,形成城市和三農發展聯動活動,不僅推動農產品銷售,更能借助節目傳播社會正能量,推動城市公益事業發展。
廣播節目多種多樣,其中,廣播新聞的實用性是獲取人民認可的重要武器,更是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強大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廣播節目更應當明確自身定位,做好黨政喉舌,將人民心聲和政府政令結合起來,加強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對社會敏感事件的積極輿論引導。
對于廣播新聞,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公正和透明,將聽眾最關心的信息盡快詳盡地報道出來,不僅有利于政黨工作,解決問題,更有利于社會和諧進步、人民團結。
對于民生節目和其他類型節目,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改革和創新,內容上要注重人文關懷,讓節目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意義,讓聽眾能在收聽相關節目中情感上有所觸動,道德上有所啟發,從而增加聽眾的忠誠度。在形式上更要做到形式多樣、富有創新和創意,保持傳統廣播節目的優勢,同時適當增加和聽眾的交流、溝通,開放多種渠道讓聽眾參與到節目中,如,電話、短信、微信平臺和官方公眾號等,這些渠道的開發積極吸收新媒體的優勢,拉近廣播節目和聽眾的距離,并順應新媒體發展特點,積極培育節目忠實聽眾、粉絲[3]。
廣播節目要接地氣,吸引聽眾,僅從節目素材、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是不夠的,還要積極利用新技術。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廣播節目不僅要保證節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要承擔引導社會輿論、推進社會核心的重要使命。而加強技術改進和應用,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不僅能持續推動以人為本的節目制作理念,更能進一步推動節目貼近現實生活,深入一線,深入人民群眾,增強市場認可度。
首先,利用新興技術,可以增加廣播節目的機動性。廣播節目的一大優勢是時效性強,隨著智能手機、無線網絡等的普及,廣播可以打破傳統的節目收聽限制,在無線信號覆蓋的區域內都可以進行報道,尤其是對于民生服務類節目,現場記者可以借助一部智能手機實現和直播間、現場、聽眾的互動,讓節目信息傳達更加便捷、機動和靈活。
其次,利用新興技術,可以增加聽眾的參與性。廣播節目要接地氣,必須要引導聽眾參與到節目的制作、播放過程中,因此廣播媒介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增加聽眾參與節目的機會和方式,讓聽眾能和直播間進行實時互動。微信平臺、官方公眾號等也可以在節目播出和碎片化時間中傳達節目制作組、導播、主持人良好的個人形象,拉近聽眾和主持人的距離,幫助主持人營造良好親民的公眾形象,以個人魅力帶動節目魅力,培養忠實的聽眾群體。當前,部分廣播媒介吸收新媒體的技術優勢,積極利用新興通訊技術,發展微信公眾號,打造優秀的廣播媒體品牌形象,實現“新媒體+互動”的溝通路徑,并積極培養粉絲俱樂部,擴大節目影響力。
最后,市場和創新兩手都要硬。創新是廣播節目發展的內源動力,市場則是廣播節目長效發展的立足點,廣大人民群眾的市場需求更是廣播節目賴以生存的根基。所以在積極應用和引進新技術的同時,要堅持創新和市場相結合,制作接地氣的節目,就必須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市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創新,傾聽人民的聲音,堅持創新、創意,推動廣播節目的可持續發展[4]。如,借助網絡媒體平臺的發展,廣播節目可以融合互聯網,構建綜合性的媒體平臺,改變傳統廣播節目中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局面,增加網站收聽渠道,堅持以聲音為核心,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綜合性節目形式,讓聽眾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參與到節目中。
總之,作為傳統媒介形式,廣播節目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到以人為本,堅持人文理念和創新理念,在節目內容、形式和溝通渠道等方面做足準備,立足自身定位,肩負社會責任感,揚長避短,辦好節目,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兼具親和力、理論深度、人文關懷的節目贏得聽眾,收獲人氣,提高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