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20)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幾十年,社會經濟環境處在風云變幻的時代;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離不開會計行業的有力扶持,舊《會計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會計行業自我發展。
在我國的現實環境下,會計起到的更多是核算作用,會計的監督作用往往是紙上談兵,實踐起來困難重重。
為何會計違法行為人人喊打卻屢禁不止呢?除了對利益的欲望,會計違法的成本遠遠低于非法收入是會計違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另一主要因素。
經濟環境日益復雜,舊《會計法》難以滿足我國目前經濟狀況的需要。對于企業的外部人員,通常僅能通過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面臨著經營業績的壓力,公司管理層使出渾身解數,盡量使報表的數據“華麗”一些。一些會計人員出于無奈和壓迫,存在根據管理層的意圖修改報告數據的情況。這些上市公司或者擬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募集到的資金比起違法犯罪成本高出太多,根本不足以震懾管理層和利益相關者。募集到的資金被少部分利益相關者把持,其他不知情的公眾利益受到嚴重侵犯。《會計法》需要及時地站出來對這種破壞市場運行和發展的亂象進行整治。
想要使國際資本市場認可中國企業、對中國企業另眼相看,必須有一份高質量的財務報表,長期有效、一貫執行的內部控制也是必備條件。《會計法》規定得越來越詳盡,讓企業越來越有法可依,企業的財務戰略、財務制度就能有章可循,貫徹和執行起來就比以往更加清晰明朗。
自1985年《會計法》首次頒布以來已修訂三次,具有以下特點。
《會計法》在1993年修改時,更多地考慮到了法律規定與實際執行的銜接,指導性更強。例如,在第二章會計核算第14條中,增加了對原始憑證的具體規定,并明確說明“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審查原始文件。不真實或非法的原始憑證有權不接受并向單位負責人報告”,“歸還原始文件的記錄不準確,不完整,并要求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更正和補充”,“原始憑證不得涂改”,“如果原始憑證有誤,應由發證單位重新開啟或更正,更正后應加蓋單位印章”。
《會計法》的每一項變更都對會計人員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和更具體的規范。較之1993年的《會計法》,1999年修訂的《會計法》增加了大篇幅會計從業人員應遵循的內容和要求。同時,要求在會計處理方法中保持縱向和橫向一致性。《會計法》的修改給出了企業會計人員一個明確的方向,指出他們應盡的義務和應承擔的責任,讓會計人員的行為有理有據。約束的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明確了職責所在,使會計人員明確了不軌行為隱含的法律風險,自覺做好本職工作,防止出錯。
會計從業資格已取消,紙質證書證明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已成為過去式。考察和任用會計人才不再是只看重證書和工作年限,而是需要廣大會計人員不斷加強對時代環境、經濟趨勢、國家政策、會計法規的學習,不斷保持公允真實的心,才符合人才的時代需求。
從1985年《會計法》的第一次頒布到2017年的第三次修訂,會計監督職責分別列在單獨的章節中。而且每一次的修訂中漸次增加與監督作用有關的內容,職責分離、相互制約的內部控制機制也被要求逐步推行至工作崗位。同時,要求提高會計工作人員在內部控制中的地位。由此可見,《會計法》傾向于增強會計的第二大功能——監督,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如今的會計已經不單單是財務會計的時代,管理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在會計體系中穩步提高、不可忽視。新《會計法》應將管理會計囊括進我國《會計法》范疇內,給出管理會計的職能和作用,要求加快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的應用和培養。借鑒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MA),創建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管理會計師級別和考試制度。設立專門組織,對管理會計師進行統一登記管理和繼續教育。
為確保互聯網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新的《會計法》應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要求單位建立和完善災害數據備份制度。具體要求符合職責分離原則,數據和文件的存儲應獨立設置,以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使用數據或文件;在會計信息系統的職能部門設立獨立的監督職能,監督和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防止遺失,遺漏或者處理不當;工作崗位人員只能根據授權機構聯系和操作系統,以確保會計信息輸入權利和責任明確,易于追究;鑒于互聯網會計數據對安全性的要求極高,會計信息系統容易受到黑客攻擊第三方惡意篡改和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影響,新《會計法》還應增加“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核算的單位應備份會計數據,國有和國有資產占據控制地位或者在某一行業表現突出、占據重要地位的大中型企業和政府會計中心必須建立災難數據備份系統。”
加大會計違法行為的犯罪成本,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強化法律約束。應在《會計法》的立法目的層面提及“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這一短語。完善虛假會計信息具體認定,對故意或疏忽等引起的虛假會計信息行為制定具體處理規則。尤其是,有必要對民事責任承擔和會計法律責任分擔做出詳細規定。
二是建立民事賠償機制。確定民事責任在行政和刑事責任方面的優先權。采取補救措施,以彌補因違反會計規定而對受害者造成的損失。
三是強化刑事責任的制裁。在刑法中,增加了相應的懲罰會計犯罪的規定,對違法行為實行相應的制裁。任何偽造或指示、命令、煽動、幫助他人偽造或以任何方式在會計業務中的嚴重情況的行為,如果使用虛假憑證進行核算,設置虛假賬簿,提供虛假財務報表或報告,提供虛假會計憑證以及其他虛假會計行為,所有這些都應納入刑法調整范圍,并將依法定罪。
四是明確劃分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單位負責人是會計法律承擔的第一責任人,也應承擔主要責任。單位的財務出現問題時,受到的處罰應重于一般會計工作人員、直接負責的高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如果會計是欺詐性的,則意味著他識人不清,對此次事件難辭其咎。對于管理層董事會和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會計法》應明確規定這些實體的具體會計責任和違反這些義務的法律責任。
目前《會計法》對企業會計處理有單獨的規定,然而缺乏對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的特殊規定,法律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有待提高。中國目前正在建立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標準體系,與現有的營利性會計準則體系一起,它將構成一個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涵蓋和規范各類經濟組織或單位。鑒于此,《會計法》中應增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特別規定”,讓各種類型的會計主體可以根據自身性質和業務類型匹配對應的法律法規,大大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