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1)
管理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發展的新興領域,是以財務會計信息為主要依據,借助經濟數學方法的手段,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規劃和控制,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個會計分支。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會計以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在會計領域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要大力加強管理會計工作,強化管理會計應用。財政部作為國家的會計主管部門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豐碩成果。2013年《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的發布,拉開了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序幕。2014年1月,根據《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并在總結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發展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財政部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和修訂,該指導意見于2014年10月正式發布,在全國范圍內部署推進。2014年3月,財政部啟動了管理會計咨詢專家選聘工作。2016年制訂發布《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的任務被納入財政部《會計司2016年工作要點》。該指引于2016年6月正式發布。2016年10月,財政部制定發布《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地位較低。多數院校以財務會計為核心進行相關課程設置,將管理會計設定為考察課或者是選修課。還有一部分院校沒有將管理會計課程單獨作為一門納入教學,而是在財務會計課程中將管理會計作為一個教學章節進行講解。僅有少數院校將管理會計作為專業核心課程。據此可以發現,管理會計課程在高職院校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多數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的課程設置現狀導致教學停留在管理會計的理論教學部分,教學所涉及的縱深維度遠遠達不到當前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需求。
在教學內容方面有如下問題。首先,教材內容落后。教材內容沒有按照財政部發布的最新的管理會計指引進行編制,教學內容落后于時代發展。部分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校本教材內容未做到及時更新再版,教學案例已經不適用于大數據下管理會計的需求。其次,教學章節選取不合理。多數高職院校將管理會計的重點教學章節選取為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法、標準成本法以及長短期的經營決策。這樣的教學內容選擇略顯狹隘,只注重了管理會計中的成本管理和部分的營運管理,對管理會計中的其他知識,如預算管理、投融資決策、績效管理和風險戰略管理的知識并未提及。
在教學方法上,目前管理會計課程的授課方式仍然以講授法為主,教學方法單一。講授法是最為普遍的教學方法,但高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對長時間的理論知識講授并不能吸收理解。管理會計知識點較難,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管理會計的興趣。
管理會計課程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經管類知識,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學習。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當前的配套課程主要有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務會計等,配套課程主要是財務會計知識。然而,管理會計還需要金融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缺乏這些配套課程,學生在學習時難以全面理解掌握管理會計知識。
管理會計是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現有的實訓主要有會計手工賬實訓、ERP實訓,實訓內容仍然在財務會計范疇,對管理會計知識點涉及較少。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可用的管理會計案例較少,大部分情況下案例選取于工商管理類教材,且案例年份老舊,與時代發展不匹配,缺乏專門的管理會計實踐教學案例庫。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的財務會計崗位將被智能化軟件替代,管理會計是目前會計專業轉型的新方向。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理應將管理會計課程設置為專業核心課,不再將其作為選修課或者考察課。加強引導學生考取初級管理會計師職稱。教學上,增加管理會計教學學時,細分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結合案例力求將知識點講透徹,指導學生研習案例,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管理會計知識點。
針對教材內容落后,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高職院校應集中師資力量,編寫適用當前環境下的高職管理會計教材。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開發了最新的管理會計實務教材。教材的開發遵循工作過程系統化開發課程理論,即以管理會計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序化課程內容,改傳統的以知識
為本位到以能力為本位。全書共分9個項目,每個項目包括若干分項任務。各項目的內容分別為概論、成本管理、營運管理、預算管理、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管理會計報告與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另加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為附錄,作為補充學習。同時,我校組織了師資力量進行管理會計案例庫整理工作,為今后的實踐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高職院校在開展管理會計課程時,應完善配套課程。建議先修課程設置為經濟應用數學、統計學基礎、經濟學基礎、會計基礎、財務會計、管理學基礎;后續課程設置為成本核算與管理、績效管理、預算管理、公司理財、戰略與風險管理、企業管理會計報告等。結合配套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系統地了解現代管理會計學在會計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根據現代企業制度,將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信息進行整理,并進一步加工和運用企業內部信息,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營決策、規劃經營方針、控制經營過程和考評責任業績等。
立足“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特色,即教材融理論介紹、案例導入、案例分析和任務訓練于一體,為了便于學習,教師在各項目教學前應設有“案例導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知識點學習。案例導入將學生帶入學習意境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教師還應當適時給予學生知識鏈接,幫助學生擴展學習的視野,知識點學習后設有習題訓練,并且有“案例分析”。習題訓練緊密結合各項目的實訓內容和管理會計工作實際,突出了管理會計技能性強的持點,有利于加強對管理會計各種專門方法的訓練,更適合高等職業教育強化技能培養的特點。對于學生中管理會計知識點掌握較好的可以作為會計技能大賽的種子選手重點培養,參加會計技能大賽對于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時可以了解管理會計知識的最新動態,平時教學可以吸收管理會計大賽的題型和思路設計。
當前,高職院校中以管理會計作為專業方向的專職教師不多,多數授課教師的專業方向為財務會計,對管理會計相關業務并不十分熟悉。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定期對教師進行管理會計知識培訓以及最新的管理會計指引的解讀與研討,鼓勵教師對管理會計領域的學術研究。其次,積極推進管理會計方向的高層次人次引進,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性。最后,還應定期安排教師去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和管理模式,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實踐案例。
管理會計教學轉型是適應時代需求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應從明確課程定位、重視教材建設、完善配套課程體系構建、加強“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和師資隊伍培養等方面入手,探索出適合高職的管理會計課程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