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鑫
【關鍵詞】 德育;課程化;社會需要;學生需求;學校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29—01
在進行德育過程中,通過探索德育活動課程化可以更好地提升農村小學生德育水平。文章以此為分析對象,從認知和策略兩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推動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
一、對農村小學德育活動的認識
對于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是其成長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最佳時期,加強德育對于小學生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進行德育課程教學中,我們應當以學生興趣和能力作為前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化的德育活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培養優秀品質。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我們的生活就是教育,因此在進行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時,首先可以將社會引進小課堂,緊緊與教學結合,為學科教學的拓展起到輔助作用。在德育方面,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當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視。
第一,課程是德育的重要載體。課程常常是以學生生活環境作為背景,以學生成長作為出發點,以學生和老師作為主體所構建的教材。因此通過課程實施德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充分挖掘課本中的資源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獲得更多德育體驗。
第二,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德育體驗空間。在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內容選擇和確定常常是實施的前提。在德育課程中,每一個課程都包含有許多觀察訪問和調查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親身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知識,在實踐中明白道理。在德育課程實施之下,學生可以在社會實踐中更好地進行收集和整理,對各項信息進行準確判斷,進而做出科學選擇,實現責任、判斷、自主三維一體。
第三,德育課程為教師提供了良好評價機會。德育課程評價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過程并不是為了進行獎懲,而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道德素質進行理解,提升學生道德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評價重點放在過程性評價上,可以注重學生在過程中的各項表現,同時可采用多種不同方式,盡可能擴大對學生發展結果的綜合評價。
二、農村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化的策略
1.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設置本校德育禮儀課程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可以加強禮儀教育。禮儀教育并不是簡單的禮貌教育,禮儀教育是旨在培養人的素養,教人如何尊重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教育,它是一種修養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當前,很多農村學生依舊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爺爺奶奶的呵護和關愛,許多孩子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缺乏謙讓合作的思想,不懂得體諒他人,也不懂得尊重他人,有時顯得智謀有余而教養不足。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因此在農村小學教育中應當加強小學生禮儀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禮儀教育又可以包含有多種,它們分別是儀式禮儀、舉止禮儀、待客禮儀、行路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看錄像、講故事等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例如,在禮儀方面應當使學生懂得禮貌用語,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正確使用禮貌用語,知曉禮貌用語的重要性,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在與人打招呼過程中可以使用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等問候用語,當接受禮物或者是接受幫助之后可以說聲謝謝,在演講結束之后可以說聲謝謝大家,在道歉之時可以說對不起等。
2.可以根據農村小學生學生具體需求設置課程
為了使農村小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德育課程建設之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可以進行實地考察寫出推薦方案。推薦方案一般包含有活動目錄內容、具體地址、具體項目、需要準備內容等等。針對各個班級所推出來的活動地點可以由各年級自主決定最終活動方案。在進行活動之后可以根據學生以及老師的反饋,考慮該項活動的可行性,該項活動有哪些地方需要進行改進,如果基本可行可以存檔記錄。通過一系列課程開發可以確保學生所接受的德育課程有助于學生成長,同時也基于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這樣可以使得課程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德育理念。
3.依據學校資源做好德育活動課程
在農村學校可以營造刻苦求學,廣泛探索,報效祖國的德育課程,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使學生形成強壯的體魄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將自評和互評有機融合在一起,找問題提建議,使學生自評可以真正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可以使學生真正重視自評,促使學生自律,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