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鹍
【關鍵詞】 德育;環境;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37—01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正人”必先“修身”,修身就要以德育為先。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突出道德教育,讓德育無時無處不在。其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階段的成長環境對學生成人后的人格、道德形成具有長遠的影響,所以教師應通過創設和利用有教育意義的情境,對受教育者施加積極影響的德育環境、情感和實踐教育。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改造物質環境,建設優美校園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校園環境對學生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的作用。一個布局合理、生機盎然、整潔優美、寧靜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活躍的校園文化與和諧的人文氛圍,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個規劃布局合理的校園,既整齊美觀,又大方實用;既著眼于近期使用,又考慮到長遠的發展。校園內的各種教育園地、櫥窗以及校道走廊等的標語牌內容、宣傳畫的設置,無不傳達著對學生成長的教育影響作用,因而要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人際環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良好的環境,是學生愉快學習、快樂玩耍、健康成長的搖籃。環境優雅,我們的心靈就會變得美麗;環境臟亂,我們的心靈也會受到污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環境育人。因此,我們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整潔、優美的外部環境。通過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辦學觀念、學校歷史、師生規范、校園標識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校訓、校標、校規等,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統一和諧的校園形象,促使學生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奮發向上。
二、創設德育環境,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深入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利益關系、目標追求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道德作為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必將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隨著經濟生活的變革而變革。在社會日益趨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制,這就要求要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的趨勢,形成與時俱進的德育氛圍。
1.以德育為先導,開展經常性教育。人的正確思想和行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養成的。研究表明,個體思想品德的發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為習慣開始到倫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為人生觀、世界觀這一軌道行進的。可見,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世界觀的基礎,所以,思想品行教育應是學校德育的中心任務,要常抓不懈,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2.以說服教育的手段,開展適應性教育。教育說服法是通過“曉之以理”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準則,改正錯誤的道德觀念,從而指導道德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 。”因此,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效應。這時,教育說服法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主題班會、思想品德課、座談會等形式,開展說服教育。
3.以優化輿論環境為方式,充分發揮輿論的威力。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班主任批評不聽,任課老師批評不聽,卻怕集體的輿論。這種社會壓力,常對個人的行為產生一種威懾的力量,學校或班級一旦形成一股正確強大的輿論,德育工作的開展就容易得多。培養正確的輿論,一是應該加強正面引導,使學生在理論上、思想上明確是非觀、榮辱觀、美丑觀,并在實踐中提高識別和抵制各種錯誤影響的能力;二是堅持以先進促后進的原則,維護正氣,狠剎歪風邪氣,始終把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三是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輿論,促使外因通過內因起積極作用;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輿論陣地,充分發揮輿論的威力。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