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輔助翻譯作為一門和行業聯系緊密的學科,其教學效果對MTI人才培養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本文從設備、軟件、機構、教師、學生和認識六個角度闡述了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MTI機輔翻譯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其對應的影響,以期為同類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翻譯碩士(MTI);計算機輔助翻譯(機輔翻譯)課程;問題;影響
【作者簡介】陳佳慧(1987- ),女,吉林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講師,翻譯工作室主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普及,很多高校在翻譯碩士(MTI)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加設了相關課程,以幫助學生適應當今時代翻譯行業的需要。這樣的設計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可能會由于設備、軟件、機構、教師、學生、認識等多重因素限制出現各類問題,現就常見問題及其所帶來的影響進行簡要分析:
一、設備陳舊或不足導致課題效率低或課堂效果差
計算機輔助翻譯顧名思義是基于計算機所提供的翻譯輔助,其操作對硬件設施有很大要求。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經費有限,無法設立專門的實驗室,這就造成實驗室共用,設備磨損速度大大提高。同時,也有很多高校實驗室設備更新換代速度較慢,這就導致學生上課所使用的機器“老舊”,經常出現“卡頓”甚至“死機”等現象,嚴重影響課程的效率。
另外,隨著近年來MTI擴招,一些高校原有的實驗室數量或實驗室內硬件數量已不足以支撐后續學生的使用,有些學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多人共用一臺機器。從學生人數上來看,問題確實得到了解決,但是在如今這個手機普及的時代,學生的精力很容易被外界因素轉移,在這樣多人共用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導致學生“溜號”或者私下聊天等,對于課堂效果來說,往往其影響是災難性的。
二、軟件不足或和行業脫節導致學生學習的內容陳舊
在對一些高校進行調研中發現,由于MTI人才培養僅是所在高校各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較小部分,而常見的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或軟件的價格普遍較高,對于學校整體規劃來說,為了一小部分人花費大量的資金,不論從其性價比還是使用率上來看無疑都是“不劃算”的。為了在有限的經費內,解決這一問題,有些學校不得不另辟蹊徑,把目光投向了一些價格低廉但是相對來說普及率低的軟件,或者干脆使用過時的軟件。例如之前在一所高校進行調研時發現對方用來進行機輔翻譯教學的軟件為某常用機輔軟件的 2000版,這和一些使用普及率低的軟件進行教學的情況相比已經算和行業較為貼近了,但是由于該版本過早,很多現代常用的功能根本沒有涉及或者已經產生很大變化。學生耗費時間學習這類軟件,結果卻和行業脫節,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機構政策限制導致課程針對性差
一門課程的開設不但受市場的影響,也會受到上層管理機構的政策約束,因此,機構政策的限制有時也會對MTI機輔翻譯課程的開設產生一定的影響。縱觀國內大多數MTI培養高校,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仍主要定性為選修課程,這就導致其開課規模可能會超過預期。有些高校的機輔課程甚至是所有語種的MTI共同上課,這很可能就會造成這門課程變成一門“大課”,上課人數眾多、課堂效果受到影響等。
四、專業師資力量不足導致課程“開不出來”或是重點錯位
國內很多高校對教師的入門門檻有較高要求,或是抱有“沒必要,為了一門選修課專門選擇或培養教師”的想法,而國內翻譯專業能夠熟練使用各類機輔翻譯軟件及平臺,或是此類專業科班出身的教師數量有限,這就有課程,但是沒人能上,或是任課教師本身對這一專業并不了解,甚至本身也不感興趣。
此前,筆者在做相關調研時,甚至聽到有高校的學生反映他們的機輔翻譯課就是翻譯技巧課。究其原因,是因為學校由于準入門檻的考慮,不愿意聘請懂專業但是不滿足入校要求的老師,而本校的老師本身又不懂這一專業,被指派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師本身對其不懂也不感興趣,上課內容中涉及機輔翻譯的部分徹底淪為“形式”,老師和學生都懵懵懂懂,最后干脆回歸到教師熟悉的翻譯技巧點評上面去了。
由此可見,師資仍舊是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開設的一項“硬傷”。其實在政策不好變通的情況下,高校完全可以考慮通過其他的途徑解決師資的困境,例如和其他高校或企業聯合開設在線課程等等。
五、學生接受能力差異導致課程整體分層
計算機輔助翻譯和其他的翻譯專業課不同,它對學生軟件使用和理解有更高的要求,而翻譯專業作為一個文科專業,其中不乏計算機相關內容接受慢或是理解困難的學生。因此在課程的具體開設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學生已經能夠舉一反三,而另一些學生還沒找到位置。對這一現象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同一門課程的同一個班級,在期末評教時可能會出現大量學生分別認為“課程內容講得太快、太難”和“課程內容講的太慢、太簡單”的兩極分化現象。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曾聽學生課間過來抱怨,因為自己本身是高分進來,平時在其他課上都屬于“領先”狀態,但是一到這門課就感覺似乎別人都懂了,就自己還不會,有種被落在后面的感覺。由此可見,這種兩極分化有時甚至會給學生帶來心態上的變化。
六、認識不夠導致重視程度差
這里的認識不夠即指學生對計算機輔助翻譯重要性的認識,也指任課教師和所在機構對其的認識和重視情況。
以學生為例,如果學生本身不知道計算機輔助翻譯在行業應用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這樣其在學習過程中就會缺乏動力。
而如果教師的認識不夠,則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和鼓勵學生。針對這一點,有時會存在兩個極端:第一類是不認可機輔翻譯的影響。這類教師仍舊主要使用且認可傳統的人工翻譯模式,由于其本身不認可機輔翻譯,因此在教學或其他情景涉及機輔翻譯時會表現得比較消極。第二類是過度夸大機器的作用,甚至是宣揚“機器取代人類”“人工翻譯失業”等論調。這類教師往往受媒體宣傳影像,對目前技術真正達到的水平和行業運行情況有一定的誤解,表面上看是新技術的擁護者,實際卻有點盲從的意思。如果由此類教師擔任相應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的職業發展來說可能會帶來揠苗助長的影響。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發揮機輔翻譯在MTI培養中的作用,需要各級通力合作。盡管目前國內高校在此類課程的開設中仍舊存在著各種困境和問題,且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在短期內得到有效解決,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可以嘗試對自身情況進行深入思考,找到問題所在,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以此來最大化地發揮其和行業緊密銜接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忠民,劉洪艷.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實訓系統的地方本科院校翻譯課程改革[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9,28(02):96-99+123.
[2]王瀾,岳嬌慧.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教學實訓基地建設[J].海外英語,2018(15):135+155.
[3]許程竣. CAT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教學實踐[A].外語教育與翻譯發展創新研究(第八卷)[C].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