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吉林
摘 要:本文重點闡述華中師范大學對民間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現狀,同時探討湖北武漢地區民間文獻的收集整理及特點。
關鍵詞:師大;武漢;民間文獻
民間文獻是人類社會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獻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但普遍認為民間文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間文獻,是指保存在民間的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的所有文獻,其中既有產生于民間的文獻,又有散失在民間的官方文獻。狹義上的民間文獻,則專指直接產生并保存在民間的文獻。誕生于民間、流通于民間的契約文書、碑刻拓片、賬簿、族譜、信函書扎、筆記日記、鄉規民約、鄉土史志、地方戲文唱本等主要反映底層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家庭關系、個人境遇等內容,是史學研究的寶貴素材。
1 華中師范大學民間文獻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現狀
筆者所在的華中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師大”)前身文華大學,是20世紀中國教會大學的典型代表。老校址縣華林是武漢文化標地,不少與文華大學、華中大學、縣華林相關的文獻如照片、信箋、日記在武漢民間收藏家手中。師大對民間文獻史料的搜集與整理以及開發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
1)民間文獻分散在校內不同的機構,研究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主要分散在校內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校內相關研究機構,主要來源于捐贈和尋訪得來。其中圖書館主要存有臺灣余傳韜先生捐贈的陳誠呈函電稿及演講手稿近2500頁;師大前身之一的私立武昌華中大學校友張光年先生(筆名光未然,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的手稿約587件,大約有近20篇作品是建國后首次刊行,文獻史料價值比較重要。師大文學院嚴輝教授整理研究出版了《張光年文學研究集》。歷史文獻研究所周國林教授團隊于2011年以來開展了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荊楚全書》的研究,對湖北民間文獻進行調查,收集了武漢周邊地區的家譜約3000余冊,契約文書500份左右,主要集中在清代前期和晚期。還有少量的民間稿本和抄本。在研究中有專家將民間文獻作為研究的實證,整理出版了《楚辭補注疏》等。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以著名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專家對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在公開出版發行的著作中有大量的民間文獻材料做支撐材料。
2)民間文獻的正式出版、數字化的挖掘,讓民間文獻從個別流傳變為社會流傳和研究共享。中國是一個以家戶為基本單元的國家,研究國家問題,就繞不開家戶和家族,而對家族資料的大量搜集和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問題。師大中國農村研究院2018年開放的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為海內外的學者提供資料查詢、下載和統計服務,并借此為學者提供獨特的研究思路和資料支撐。
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是存量大,達到了19620卷、126850冊,成為全球電子化家譜存量最多的數據庫。二是資料全:其一姓氏全,該庫涵蓋全國大多數的姓氏,總量達到547個。其二涵蓋地區廣:涉及到了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33個省份。其三,時間跨度大。電子化家譜最早可追溯到明萬歷年間,時間跨度達400多年。三是功能多的特點,主要包括數字化存儲、精確化查詢、大數據分析、互動式開放四大功能。
2 武漢地區民間文獻整理研究現狀與特點
1)武漢地區的學者拓展了民間文獻新的研究視角和領域,也取得一定的成果。武漢民間文獻有較強的地域性特點,收集整理體現了武漢歷史變遷,主要集中在商業、教育和民眾生活三個方面。目前武漢文獻收藏愛好者約有5萬人,以崇仁路武漢收藏品市場為活動中心,每年都開展相關的收藏和交流活動。曾進行 “武漢十大民間文獻珍藏”活動評選,如清末紙質股票、郵寄單等。武漢民間文學文獻主要有與黃鶴樓相關的傳說、詩詞、文賦;黃陂民間彩詞等。
2)武漢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敢為人先精神的城市特點,民間收藏的革命文獻比較豐富,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時段多。有李維漢、何長工等回憶董必武的手稿;鄭位三回憶李先念的手稿;1938年武漢會戰傳單;抗戰刊物《抗戰》、《全民抗戰》;日軍在漢照片200余幅;白崇禧、陳明仁、張治中手跡;1948年倡導國共和談的“和平艷電”電文原稿;武漢地下工作者回憶錄原稿;武漢首位市委書記張平化手跡;四野在漢照片及證書;陳錫聯、閔學勝等8位鄂籍將軍題詞;豫鄂革命根據地土地契約;抗美援朝武漢促進會史料;武漢大橋通車請柬;毛澤東、朱德等在漢照片等。
3)相關文化場館和專家學者做了積極地收集整理工作和展示活動。(1)武漢地區相關的博物館和紀念館等場館收集整理了一部分民間文獻。德森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地契展于2018年5月在武昌開展,這是全國首家以地契為主要陳列的民營博物館,展出了1200余件不同時代的地契。契約文書時間跨度長達300多年,自順治十年(1653)起至20世紀60年代。契約文書地域范圍廣,包括湖北、山西、山東17個省、70多個縣,其中以明清天下四大商業重鎮之一的武漢及清代第一大商幫所在的山西數量最多。(2)湖北省圖書館的家譜征集工作是重要的特色之一。參與了《中國家譜總目》的編纂,摸清了湖北省家譜的藏存情況。成立有“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譜牒文化分會”;每年農歷六月六舉辦“曬譜節”活動,吸引讀者參與,獲取大量家譜信息,至今湖北曬譜節已連續舉辦了九屆。開辦的家譜文化廣播專欄《湖北家譜》已在湖北資訊廣播頻道播出,為地方文獻工作帶來了活力與生機。(3)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趨勢。主要代表有武漢大學民間文獻保藏研究中心張建民教授編著出版了《湖北天門熊氏家族契約文書》等書籍。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周積明教授側重于民間碑刻文化研究等。
3 武漢民間文獻的收集整理問題及建議
1)武漢民間文獻收集整理分布在不同的點,缺乏整合的組織機構,并沒有形成系統性。民間文獻具有分布廣、數量大、易散失等特點,加之民間文獻的私有性,這樣就給文獻的收集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建議有關研究機構可聯合打造聯合研究平臺,整合民間文獻資源,讓民間文獻發揮在武漢歷史、社會史等研究中更大作用。
2)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成為收集整理公開出版的一個困境。很多學術期刊和出版社對民間文獻輕視,更多地是關注轉載率和影響因子,導致有關研究不能及時公開。大數據時代是一個共建共享的時代,民間文獻的數字化和公開出版等是發展趨勢。
3)民間文獻的收集整理上存在資金困難和報賬難等體制機制的問題,影響著民間文獻挖掘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建民等編.湖北天門熊氏家族契約文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6.
[2]鄧群剛.當代中國民間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與利用現狀綜述[J].中共黨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