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攀,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重申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將立德樹人、多元化人才培養,作為現階段教育工作的重點,尤其強調了人才培養的時代性。因而,進入到新時代,面對一帶一路對我國國際發展環境帶來的復雜影響,國際化德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要不斷創新。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當中,對新國標的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是如下定義的:(1)具有國際化的視野,(2)了解國際形勢,(3)具有國際化的人們素養,(4)可以應用德語的相關語言與文學,了解德語國家的相關文化背景,(5)具有國家情懷和文化知識,(6)可以熟練地運用德語進行跨語言的文化思考,(7)具備思辨能力與創新能力。(8)可以熟練地運用德語,從事語言服務、對外交往服務,并運用德語作為工具從事教育活動。
該標準對于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明確指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是現階段德語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學生在實際的德語學習過程當中,要熟練地掌握德語語言,了解德語文學,提高國情研判意識,通過自主學習與實踐學習來提升德語運用的具體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多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第一,有利于德語本科生運用新型的知識培養結構,進行學習方式的創新,打造出具備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適應新時代一帶一路發展環境的新時代語言人才,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第二,有利于完善德語人才的培養體系,樹立新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整個德語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審視目前中國在國際形勢當中面臨的問題,尤其是,適應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對于德語人才的新需求。第三,有利于學生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利于學校加快課程體系的調整,幫助學生打牢英語基礎,實現英語實踐能力的提升,將專業技能培養與人們素質提升并重,從而提升整個德語培養體系的靈活程度與適應程度。
首先,我國目前德語專業的日常教學,國際化程度不夠,仍然沒有建立起比較有效的國家交流平臺,教師在進行德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實際溝通能力與專業化的德語應用能力,重視程度不夠。當前,德語專業學生在中國國力日益強大的放下,走出去的愿望強烈,但是,由學校提供的人才交換交流的機會,并不能惠及大部分學生。
其次,一些教師在德語教學的過程當中,仍然以學生基礎語言能力的培養為主,而沒有重視學生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甚至還有一些教師,將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養,作為不重要的選修課的形式,讓學生沒有任何指導的自己去探索。
最后,本質上來說,德語學習的入門仍然比較困難,對于一些零基礎的學生,在目前這種過于強調理論教學的背景下,很難進行自主語言探索與有實踐意義的語言嘗試,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專業技能的鍛煉,都是一種比較負面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學校在進行專業的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要適應新國標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要求,始終將學生運用語言的多元能力,放在最關鍵的位置上,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鍛煉與綜合語言技能的培養。
一方面,要重視樹立新時代的語言培養目標,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當中,我國對于人才的新要求,融入到教學目標的樹立過程當中,按照新時代的新要求,對人才的傳統單一化的教學目標進行改革,從實踐角度入手,分析現行德語人才培養目標,與實際的國家發展情況的不相適應之處。
另一方面,要始終按照《高等學校德語專業教學大綱》當中的相應要求,衡量目前教學目標改革的結果,是否與學生綜合素質培育的教學過程相適應,始終圍繞著更加寬泛的國際視野,來對學生的綜合德語運用能力進行培養,引導學生樹立國際化的自我發展思維,進行多元化的知識探索。
學校和教師可以從動態化的教學角度入手,對學生目前的知識學習,進行綜合化的把握,避免學生由于課程體系設置的單一,而陷入到了線性學習思維當中,而影響了學生綜合培養的多元化程度。
(1)提高專業傾向課程的比重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德語系國家,在商貿往來上面,聯系的更加緊密,這對專業化的德語專業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和教師必須要對學校原有的課程教學體系加以調整。例如,北京市某語言學校在原有的專業課程上,對專業課程的學分設置進行了調整。原來的外貿德語這門專業課程,學分為3分,調整之后的學分為4分,德國比較政治制度這門專業課程,原本的學分為2分,調整之后的學分為4分,這種調整適應了很多學生的課程安排,學生選修這樣的課程,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修完自己的D類選修課程學分,從而更快的完成學業。學分的上升,也提高了學生對于這幾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學生在這些課程當中更花心思,也進行了更加充分的學習準備。
(2)濃縮基礎德語課程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對于具有專業工程背景和國際化格局的德語人才,需求增加,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校要重視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基礎知識教學,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由的時間安排與專業選擇,引導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層次與學習需求,進行更加靈活的專業知識學習,幫助學生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德語人才培養需求。
例如,天津市某高校就針對德語學生,進行了基礎課程的調整。進入到學校之后,學校通過小測驗的形式,將零基礎的德語學生和有一定德語學習基礎的學生,進行了語言技能評定,按照成績,將學生分為不同的教學班。提高班的學生進行更多的專業知識教學,每個月學生可以通過考試,從基礎班進入到提高班。這種教學方式,既照顧到了零基礎專業學生基礎入門方面的語言學習需求,也給與了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專業德語知識學習的機會。
(3)提高選修課程在整體課程設置當中的比重
在傳統的德語培養過程當中,學生主要通過學習教師安排好的課程,從而進行綜合語言知識學習,但是,在自主化的語言學習背景下,要想進行國際化、多元化的德語人才培養,就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修課程,并對選修課程的學分設置,進行相應的調整。
例如,青島某高校對德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進行了一定的程度的調整。原本學生要修滿35個學分的C類課程(專業必修課),40個學分的D類課(專業選修課),35個學分的E類課(學校選修課),調整之后,學生要25個學分的C類課程,50個學分的D類課,同時,學校根據一帶一路的工程建設情況,新增加了《德國建筑》、《德國鋼鐵生產》、《德國傳統美食》、《德國匠人精神》等多門選修課程,彌補了原本的選修課程體系,在課程種類與課程數量上的不足。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技能的培養,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關鍵,通過自主選擇課程之外,學生還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鍛煉,來提升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尤其是,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語言學習狀況,對自己的語言運用薄弱環節,進行查缺補漏,避免由于綜合德語運用能力不足,而造成就業過程當中的不適應。學校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通過校企聯合辦學等形式,開展跨語言、跨專業的德語人才培養。
例如,鄭州某高校,在進行教學方式調整的過程當中,與當地的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在校園內建設了一個德語綜合實訓基地,各個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進入到這個基地當中,進行知識交流與實踐練習,但是只要進入到這個空間,就必須講德語。每周這個實訓基地當中,會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到基地來給學生進行培訓。
綜合所述,多元人才培養是目前國際化德語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也是一帶一路工程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從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德語教師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目前德語教學的環境變化與教學目標變化。因而,我們要加強對多元化德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在實踐中提升人才培養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