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捷
成語有“不登大雅之堂”,意思是進不了文雅高貴的場所,喻粗俗不文雅。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成語中的“大雅之堂”,是否確有所在呢?
大雅,是《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詩大序》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四川丹棱名士楊素出資在丹棱城南承建詩書堂。堂內珍藏由黃庭堅手書杜甫兩川夔峽詩碑三百余方,黃庭堅為之題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記》。黃庭堅認為:唐代“詩圣”杜甫在兩川(當時的東川、西川)、夔峽(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峽州,今湖北省宜昌市)寫的詩,具有中國詩歌總集《詩經》“大雅”篇“宏遠雅正”的傳統特點,這樣的詩文才有資格登大雅之堂。北宋時期,大雅堂“共刻石碑300余方”“作高屋廣楹庇藏此石”。大雅堂經過6年修建,在宋元符三年九月九日竣工。
據《丹棱縣志》記載,明末清初,大雅堂毀于戰火。然而丹棱人對它十分懷念,清代曾在縣境內多處“重建大雅堂”,以自慰和繼承“大雅”詩風。乾隆年間,縣令宋惠綏在城東楓落山,創辦“大雅書院”;嘉慶年間,縣令劉德銓“尋訪不得”大雅堂,就在縣衙后院一草堂里,新書杜詩數十首于壁,題額曰“大雅堂”;同治十一年,縣令莊定域題縣試院中堂曰“大雅堂”;民國十年,丹棱知縣楊萬成,又在縣衙廢棄的試院舊址上重建大雅堂,寫杜甫詩數首,裝裱掛在堂上,供人觀賞;抗日戰爭時期,丹棱縣巽崖小學校歌用“滄瀾,泗水,大雅遺音”等歌詞激發師生愛國熱情……
1991年4月起,丹棱重建大雅堂辦公室開始征集有關北宋“大雅堂”遺物,考證和重建“大雅堂”,可見四川丹棱,當是“大雅之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