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胡長沙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迅猛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資源豐富、傳播及時、虛擬多元,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溝通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作為最有活力的一個群體,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發布的報告(《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職業結構上,網民中大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4.8%。大學生作為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體,他們的學習、生活、思想、工作與新媒體緊密相連,從貼吧到微博,從QQ到微信,從校園網到公眾號,這些新媒體的應運而生,對他們思想和行為的改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然而新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有些隱患甚至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發展。比如有的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有的大學生在網絡中上當受騙,比較典型的案例為近兩年出現的校園貸……所有這些問題都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挑戰,需要我們及時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了解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帶來的影響,引導大學生正確參與和使用新媒體,充分利用新媒體對思想行為帶來的積極影響,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筆者結合學習工作實際,自編《大學生新媒體使用情況》調查問卷對大學生進行測試。
大學生新媒體使用情況調查問卷包括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時間、使用能力,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對新媒體的情感,新媒體對學習、閱讀、意志力、人際溝通等的影響。根據這些內容,筆者設計出了40道題目的調查問卷,經初測最終確定包括30道題目的問卷,問卷的KMO檢驗結果為0.631,抽取到5個因子,方差貢獻率為64.494%,這5個因子和初步理論框架的內容基本相吻合。
隨機抽取上海4所高校的542名大學生進行正式測試,經整理有效問卷有472份,有效率為87%。其中男生153人,女生389人;一年級174人,二年級139人,三年級125人,四年級104人。
隨機抽取上海健康醫學院的50名大學生,利用自編的問卷對他們進行試測,并進行深入訪談,重點了解新媒體對大學生各方面帶來的影響。
數據顯示,包括手機、電腦、IPAD、電子書等在內的新媒體已經受到大學生的認可,并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數據表明,4%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為9小時以上,33%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為5~9個小時,49%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為2~5小時,12%的大學生表示使用新媒體的時間時多時少,僅有2%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為2小時以下。
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用途也很豐富,有的大學生把它作為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如61%的大學生利用新媒體來了解新聞,76%的大學生利用新媒體來學習新知識,84%的大學生利用它來查閱資料;有些大學生把新媒體作為溝通和娛樂、消費的重要工具,如90%的大學生通過新媒體與家人聯絡,82%的大學生把新媒體作為消遣娛樂的方式,82%的大學生在新媒體上進行購物。
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學習、閱讀、人際溝通、意志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對新媒體的情感及新媒體對自己的影響也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這與我們對大學生進一步的訪談結果是基本相符的。
2.2.1 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代替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圖書館查閱資料等獲取知識的方式,成為現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60%的大學生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和知識。大學生只要擁有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獲取信息,方便快捷且節省時間。
然而,新媒體在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質量。調查發現,61%的大學生上課偶爾會用手機,26%的大學生上課、學習的時候經常使用手機上網,8%的大學生表示上課、學習的時候很少使用手機,僅有5%的大學生上課不用手機;新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行為也會產生影響,87%的大學生更傾向于網絡閱讀,然而46%的大學生認為使用手機等媒介閱讀會降低自己的閱讀質量。
新媒體還會影響學生的思考能力,很多大學生在學術論文、專業作業、活動報告或總結等方面完全依賴新媒體,表現在抄襲資料的比率上,數據顯示88%的大學生偶爾抄襲。有些教師批閱課堂小論文或讀后感的時候發現,有些大學生所有的資料都是抄襲來的。
2.2.2 新媒體對大學生溝通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使人們之間原本面對面的溝通逐漸被微信群、QQ群、視頻聊天等代替。訪談過程中,很多大學生反映一個寢室里面課余時間大家都在埋頭玩手機、刷微博、打游戲等,面對面的溝通很少,有些大學生由于溝通少而產生矛盾。如14%的大學生認為新媒體降低了自己的交際能力。對于最有效的溝通方式,75%的大學生還是選擇見面溝通,13%的大學生選擇QQ、微信等方式。
2.2.3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 如今的網絡信息鋪天蓋地,充斥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身處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等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86%的大學生表示社交網站上的言論會對自己認知事物的看法有所影響,會引起自己的思考。然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紛繁復雜,有些大學生能夠理性鑒別,而有些大學生缺乏防范意識,隨波逐流,甚至上當受騙。調查發現,59%的大學生對于新媒體中傳播的未經官方認證的信息選擇半信半疑,也有4%的大學生完全相信網絡信息;9%的大學生出于沖動,渴望獲得關注會轉載傳播這些未經官方認證的信息;35%的大學生聽說過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在互聯網上因輕信他人上當受騙;35%的大學生表示上當受騙的事情在身邊曾經發生過。
2.2.4 新媒體對大學生意志力的影響 在新媒體對意志力的影響上,24%的大學生經常被電影、電視、游戲等媒介產品打亂生活,48%的大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打擾。
在對待網絡游戲的態度上,22%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游戲玩物喪志、非常憎恨;61%的大學生表示對待網絡游戲既愛又恨,但不能戒掉還是每天都玩;17%的大學生沉迷網絡,網絡游戲已經成為他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有些大學生對手機相當依賴,39%的大學生表示如果出門忘帶手機,自己會感覺很不安,會想方設法回去取手機,44%的大學生表示會有點擔心。
結合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具體影響,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從大學生自身及學校教育出發來對大學生進行引導。
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之前,務必對自己及媒體信息有準確客觀的了解及評價,了解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對自己有價值,哪些沒有價值,要有明確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要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自我教育,不能一味地全盤接受,避免不合理使用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
新媒體信息紛繁復雜而且更新速度快,大學生如果不能正確地識別信息內容,不能從瞬息萬變的信息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沒有較強的辨別能力,不能對信息有沒有價值做出正確判斷,就會在網絡使用上迷失方向。
教師要通過介紹新媒體的知識、開展專題講座及實踐活動等形式,引導大學生區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從網絡中剝離出來,不沉迷網絡;同時要引導大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鑒別,區分信息的價值和內容,初步提高自己的媒體素養。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上課都會攜帶并使用手機等工具,調查數據也顯示有87%的大學生上課會使用手機,這種不經意或者刻意的行為,對日常的教學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學校應形成對新媒體使用的規范管理,通過制度管理建設育人的長效機制。在手機使用方面,應明確規定課堂不可以使用,任課教師對于玩手機的行為要進行制止并教育,平時成績中把課堂使用手機作為一個扣分的重要指標。有的教室在門口設置手機收納袋,禁止大學生將手機帶入教室,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信息傳播方面,不得隨意制作、傳播虛假信息等。對于惡意攻擊、制造謠言等造成惡劣影響的大學生,要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通過這些制度建設,讓新媒體使用合理、適度、規范深入人心。
除了課堂禁止使用手機之外,高校的宣傳部門應加強對大學生日常使用新媒體的監督管理。對于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內容、時間、網絡安全等進行監督,對于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及時解決。特別對一些突發事件的處理,學校要及時、公正客觀地公布信息,做到信息的暢通、透明,避免在網絡中形成不必要的猜測和負面信息。
宣傳部門要利用海報、公眾號等渠道廣泛宣傳新媒體使用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引導大學生合理適度使用網絡,避免大學生在網絡中上當受騙。
當然,避免新媒體對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合理規范地使用新媒體,只靠以上幾點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家庭、社會及大學生自身都要行動起來,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需要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