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朱慶雙,王亞軍,賈建國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 100053)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快速增長,來華留學生數量激增,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來華留學生已達48.9萬余人,其中學歷教育留學生達21萬余人,而其中醫學留學生達5萬余人,占學歷教育的1/4。完善留學生高等教育教學體系并與國際化接軌是高校留學生教育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務,這不僅直接關系到留學生的教育質量,還關系到國家和學校的國際聲譽。目前我校醫學留學生主要來自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尼泊爾等,由于民族、宗教、文化、歷史、語言、學歷、社會經歷各不相同,給醫學教育和管理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度和挑戰。我院從2012年開始接收學校留學生的臨床實習教學以來,一直在探索留學生實習管理工作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我國醫學生對比,留學生的實習質量仍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實習的成效。現將我院醫學留學生實習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助于提高留學生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1.1.1 漢語能力相對不足 大部分留學生認為漢語只是在華留學期間的一門必修課,會不會漢語對以后的工作沒有影響,沒有必要花精力花時間去學習漢語。然而漢語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留學生臨床實習的質量。留學生逐步感受到用漢語與其他醫護人員及患者交流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醫護人員無法做到使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特別是專業的醫學詞匯很是欠缺,使得留學生經常被一些細節問題困擾;另一方面,絕大部分患者不能和留學生交流,這使得留學生無法實現獨立病史采集[1]。
1.1.2 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實習階段的學習模式不同于理論授課和臨床見習,帶教教師不會采用“填鴨式”教學,學會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詢問、主動溝通、主動操作,才能在臨床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留學生學習略顯被動,存在遲到、早退現象,時間觀念淡薄,這種自由散漫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1.2.1 臨床帶教意識有待加強 臨床醫生本身有大量的業務工作,臨床帶教需要投入極大的熱情,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語言溝通等問題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難度,部分教師的教學意識及對留學生教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1.2.2 臨床帶教能力仍需提高 對于留學生的培養,我院一直堅持按照本校中國本科醫學生的培養標準和細則執行,實習管理過程中發現,在教學細節上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1)病歷書寫要求及點評不到位。留學生病歷書寫的格式不一,沒有標準的范文。部分教師不知如何修改,病歷上修改痕跡少之又少,學生對自己病歷書寫的好與壞不知道,沒有了進步空間。(2)教學活動效果一般。由于教師臨床工作繁忙,教學活動的計劃很難按照規定時間完成,部分教師因為語言上不夠自信,導致完成率不高,而教學形式也基本上是以單純的小講課為主,與課堂授課內容無異,學生收獲甚微。然而,留學生喜歡有案例分析,生動有趣,能參與討論的教學模式[2]。(3)實踐操作機會不足。教育部2007年頒布《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按照世界醫學教育的通行標準,以留學生需求為本,以培養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培養符合生源國對醫學畢業生的需求,畢業后具備回國或到第三國服務的國際化業務能力,重點培養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能夠在醫療衛生服務部門開展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的專業人才。然而現狀是留學生臨床技能培訓投入還不夠,再加上患者普遍對留學生不信任,導致留學生在臨床上幾乎沒有動手機會。
來華留學工作是一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意義的工作,對臨床醫學留學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主導思想。以平等公平的態度,尊重、教育、愛護留學生。目前,中外學生融合平臺搭建還不夠,學生會、社團等還不能大膽進行特色活動,中外實習生之間也交流甚少。醫學留學生還需要加強醫德教育,注重培養醫學留學生的愛心和奉獻精神,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建議組織留學生到醫院做志愿者,要求醫學留學生學習臨床實習醫院的規章制度。
首先,盡量安排英語能力好特別是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作為帶教師資,培養一批具有高度責任心、高水平專業知識及良好英語交流能力的教師隊伍。其次,定期開展座談會,重視留學生進科前或出科后帶教教師的交流反饋。另外,加強教學管理和督導,聘請英語水平高、教學能力強、富有責任感的離退休教授組成留學生教學督導組,對教學的全過程及其管理進行檢查和指導,有計劃地聽課、指導教學和評估教學質量[3]。最重要的是搭建師資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開展專題培訓,加強留學生教師隊伍培養,內容涉及教學認知,在病歷修改、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日常帶教等方面安排專題培訓。拓寬師資培養渠道,提高帶教教師的英語水平和教學水平,創造去歐美等英語國家進行短期培訓和學習的機會,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并以此充分調動帶教的積極性。制定相應的教學激勵政策,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教學工作。優化師資年齡、學位、職稱結構,做到留學生師資可持續發展。
除了從入學開始加強漢語學習,提高重視程度,實習階段可定期安排以中文病例為中心的學習,包括用漢語與患者的日常對話和中文專業醫學詞匯的學習,為臨床實習與患者和教師的交流奠定基礎。另外,組建中外學生搭建班級,組織多項特色聯誼和主題交流活動,真正讓留學生群體融入中國學習的環境中,實現學習上的互幫互助活動。
加強學風建設和日常管理,從3個維度著手,首先,制訂考勤表,由帶教教師負責,每天簽字確認考勤,如發現情況及時反饋給管理教師;其次,教育處管理,班主任每周抽查,管理部門定期督導;再次,設立班委和小組長,同學間互相監督;最后,建立較為嚴格的獎懲機制,在每輪實習出科后,評定考勤優秀學生,給予證書或者獎勵,考勤不好者予以嚴格的實習重新輪轉或處分,已達到督促作用。留學生還需要加強醫德教育,注重培養醫學留學生的愛心和奉獻精神,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救死扶傷的使命感[4]。
2.3.1 病例修改做到面對面講評 通過文獻檢索和英美交換生的交流,制訂統一的病歷書寫標準,并在第一輪實習中進行優秀病歷書寫評選。同時,對帶教教師進行統一培訓,學習英文病歷的格式和修改要點,要求修改病例時,做到師生面對面講評,使病歷書寫真正成為臨床思維建立的手段之一。
2.3.2 教學活動做到以案例為中心 在教學形式和內容上密切結合臨床,每個三級學科選取最典型的病例,要求專題性強,力爭在每次安排前,學生跟教師溝通,提前看患者,拿到第一手病歷材料,做充分準備。留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好,許多人直接閱讀國外先進的醫學英文原版教材和在線文件,這為培養站在國際醫學科研前沿的醫學人才提供了基礎[5]。教師要借助這一優勢,采取合適的教學形式,以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為主,融入PBL和CBL教學方法,提高留學生的主動性,使留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醫學知識,提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2.3.3 強化臨床技能培訓 自2017年教育部開始舉辦全國留學生臨床技能大賽,對國外留學生的臨床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制訂全面、可實施的留學生臨床技能培訓方案,擴充臨床操作的知識量,包括:問診、溝通、消息告知、查體、內科穿刺、外科無菌術、婦科基本檢查、兒科基本操作、基本護理操作、急救技能等。培訓形式以臨床病例為導入,引導留學生就臨床病例進行診治分析,提出進一步檢查以及相關的臨床技能操作,開展臨床技能、能力強化的學習訓練。只有掌握好了臨床操作技能,獲得患者和教師的信任,才能在臨床實習過程中爭取動手機會,繼而結合臨床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學習和提高。
通過開展外國留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不僅可以為有關國家培養有用的專業人才,促進和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同時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國際交流水平,擴大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