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光,張 勇,谷存國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微生物學檢驗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也是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性知識和專業技能,熟練掌握微生物學檢驗技術,可以更為精準地判斷標本的基本情況和衛生特性,進而對標本被微生物污染程度進行量化評價,為醫學檢驗和各項衛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有效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1],減少食物中毒、人畜共患病等事件的發生,維護人們身體健康。同時,微生物學檢驗對提高產品質量、避免經濟損失、保證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意義[2]。因此,培養醫學檢驗技術應用型人才時,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培養學生微生物學檢驗技能,讓學生在微生物學檢驗實驗中培養仔細觀察、深度思考及分析能力,鍛煉發現問題、制訂方案、設計實驗、解決問題能力,構建以問題為導向、以設計與實驗為主體的探索式學習模式[3]。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滲透愈發深入,催生了許多網絡在線式教育平臺[4]。以互聯網為平臺的信息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發展趨勢。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學資源得以共享,教學空間得以拓展,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也得以多樣化與豐富化[5]。基于互聯網的現代教育體系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設計都更具靈活性,多樣化的教學方案與表達形式使得原本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教學變得更具設計感與實踐性,而對于原本就強調應用性的微生物學檢驗實驗而言,互聯網技術的引入將大幅度提升實驗課程的實用性價值,彌補傳統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的不足,如對學生思維的束縛等[6],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主動探索能力,培養科研型與應用型微生物學檢驗人才。
當前高校的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仍以教師為教學主體,教師提前設計綜合性實驗方案,并按部就班地參照實驗方案進行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演示,學生作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在具體實施時通常只能重復教師的實驗過程,缺乏主動思考,難以調動主觀能動性。甚至有不少高校受限于實驗條件,學生沒有機會獨立開展微生物學檢驗實驗,只能以分組形式參與實驗,導致實驗課程的實踐性受到影響,學生的實驗自覺性與積極性較低[6]。
實驗項目固化是當前高校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的弊端之一,受限于教學大綱與固化的教材,高校在開展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時通常采用統一、固定的實驗體系。固化的實驗項目一方面忽略了受眾的個體性與差異性,未能做到人本化教育[7];另一方面助長了抄襲之風,實驗項目、實驗設計方案、材料與試劑等的同化使得不少學生投機取巧,挪用他人的實驗成果,在教師監管力度有限的情況下,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8]。
過程考核是實驗類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階段對學生實驗操作狀態進行綜合性考核,但是現階段高校微生物學檢驗實驗考核內容更多地傾向于實驗報告以及期末實驗理論知識測試,導致不少學生舍本逐末地投入精力撰寫實驗報告以及背誦實驗理論知識,忽略實驗操作技能鍛煉以及綜合分析能力與探究能力培養[9]。這種忽略實驗過程、只看實驗結果的考核模式無法真正測評學生綜合素質。
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是很多高校面向醫學類專業或檢疫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基礎性實驗型課程,通常開設在微生物學檢驗基礎理論課之后,或者與之同步進行。旨在使學生利用理論課程涉及的核心知識點進行實驗設計與實驗操作,在深入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調動主觀能動性,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材料與試劑、獨立開展檢驗性實驗、分析及處理實驗數據與結果的綜合實驗能力。微生物學檢驗實驗課程的開設旨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思維習慣。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將互聯網技術引入高校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中,開展教師與學生雙主體教學,將實驗進行拆解與分層,形成集“選題—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課堂講解—實驗操作—結果分析”于一體的流程化實驗課堂。
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滲透催生了許多網絡在線式教育平臺,這些平臺有許多共享資源。以Icourse網站為例,該網站對外開放的慕課與微課涉及知識全面,授課教師知名度高、講解詳細,面向不同學習情況學生開設了不同課程,為學生提供在線式教學服務。學生充分利用校園實體課堂以及Icourse網站所提供的微生物學檢驗慕課,了解微生物學檢驗實驗理論知識以及基本的微生物學檢驗操作技能。同時,互聯網的共享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現有知識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實驗主題或研究課題,然后將相關主題以及設計方案上交給教師審核,并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組建線上實驗團隊,共同完成后續的方案實施工作。教師在收到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后要提出合理的建議與意見,學生根據教師反饋的意見,完善實驗設計方案并制作PPT用于課堂演示,表達個人與團隊的觀點。這種借助互聯網環境與互聯網共享資源的自主學習模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微生物學檢驗實驗的興趣和積極性。
教學雙主體是指在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確立教師與學生的課堂雙主體地位,轉變學生原有的被動式接受角色,甚至引導學生成為實驗教學主體,在教師引導下,各團隊派學生代表講解所在團隊的實驗背景、問題來源、實驗設計方案以及可行性分析等,由班上其他學生以及教師對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啟發式提問,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學生可通過團隊討論以及師生交流,優化實驗方案,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創新能力與表達能力。在具體的實驗操作階段,由于微生物學檢驗實驗周期較長,團隊成員可以借助掌上校園App來規劃時間,以確保微生物學檢驗實驗的每個關鍵性環節均有專人執行與記錄。通過掌上校園App,團隊成員可以實時查看微生物學檢驗實驗進度,增加與團隊成員及教師的交流,避免實驗操作錯誤,確保微生物學檢驗實驗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