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子斐,張亞妮,杜 娟,程彬彬
(海軍軍醫大學,上海 200433)
為深化中醫高等教育改革,我校于2014年率先在全國醫科院校中開辦本碩博貫通的中醫學專業八年制,其目標是培養掌握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具有較強臨床能力、基本科研能力、良好職業素養、較大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中醫學專門人才。為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實現中醫學專業八年制人才培養目標,在本校既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計劃中,實驗中醫學被列為中醫學八年制專業的必備課程,也是我校在教學改革中為中醫學八年制專業學生所增設的特色課程之一。實驗中醫學是用科學實驗的方法研究和發展中醫學的一門學科[1],它是傳統中醫學與現代實驗科學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溝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藥臨床藥效與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在過去幾年中,筆者一直承擔本校實驗中醫學的教學任務,現將教學經驗總結如下,以供同行參考借鑒。
中醫學八年制實驗中醫學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科研素質和能力,使之初步具備獨立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科研思維方式、創新意識及實驗基本技術。
根據目前比較權威、使用廣泛的3本《實驗中醫學》教材(主編分別為:方肇勤、馬超英、鄭小野)中的內容,結合目前中醫藥科研的研究方向、課題思路與實驗方法,初步擬定本校中醫八年制專業教學內容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內容:緒論、常用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常用實驗技術:細胞生物學、實驗動物學、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第三部分為中醫科研:證的動物模型、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研究、中藥藥性研究、中藥復方研究。根據以上理論教學內容,自編教材,進行理論授課,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并選取其中部分內容規劃實驗課程,豐富學生科研經驗,提高學生實驗技術水平。
課程時間為大四學年秋季學期,方式為小班次獨立教學,共60學時,每次3學時,一共20次課,理論課9次(含考試1次),實驗課11次,其課程順序及內容為:(1)理論課——緒論;(2)理論課——實驗中醫學基本方法;(3)理論課——細胞生物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4)實驗課——實驗室安全及規則宣講、常用儀器使用方法;(5)實驗課——細胞凍存、復蘇、傳代與計數;(6)實驗課——MTT實驗;(7)實驗課——細胞凋亡檢測;(8)理論課——實驗動物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中藥藥理研究;(9)實驗課——大鼠、小鼠的動物實驗基本操作;(10)理論課——中藥藥性理論現代研究、中藥復方研究進展;(11)理論課——證的動物模型及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12~15)實驗課——寒熱證關節炎小鼠模型的建立;(16)理論課——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17~18)實驗課——PCR;(19)理論課——系統生物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20)考試。
為保障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選用4名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授課,其中副教授2名、講師2名,博士3名、碩士1名,具有海外留學經驗者2名,以第一負責人承擔國家、上海市及學校課題共十余項(國家自然基金6項),總經費四百余萬元,以第一作者/共同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二十余篇、中文論文二十余篇。
在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講解相關章節的概念、特點、方法、原則等基本內容,再重點介紹中醫藥研究的現狀。如講解中藥藥理研究時,介紹中藥藥理學、中藥藥效學、中藥藥理研究的概念,中藥藥理研究的特點和分類,中藥藥理研究的研究思路與原則,中藥藥理研究舉例。在授課方法上,借助多媒體幻燈片,采用傳統講授法,靈活運用案例法培養學生對中醫科研的興趣,并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理論知識。例如,引用沈自尹教授的“腎本質”系列研究成果、天花粉蛋白抑制核糖體發揮抗腫瘤作用、攜帶有天花粉蛋白基因的重組腺相關病毒抗肝癌、采用隨機擴增多態性DNA技術鑒別西紅花這4個典型科研案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2-5],幫助學生理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闡釋中醫基礎理論、揭示中藥機理、創新中藥研發、保障中藥品質方面應用,并加深學生對重組DNA、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學常用實驗技術作用的理解。
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實驗技術的原理,演示實驗操作方法,強調操作注意事項,接著讓學生自行練習,教員根據學生實施情況進行指導調整,最后針對學生在操作練習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點評。對于實驗操作,將其步驟簡化為口訣,便于學生熟悉操作流程。如將小鼠抓取的步驟總結為:1放(放小鼠)2手(準備手勢)3抓(抓取耳后皮膚)4查(檢查是否抓得過緊過松);把PCR實驗過程總結為:1寫(寫下反應體系的試劑及體積)2準備(準備相應試劑)3加樣(逐一加樣)4混勻(渦旋或離心混勻)5程序(設定PCR反應循環及參數)6反應(反應進行)。由于學生都是這些實驗基本技術的初學者,且后期學生開展科研課題會經常使用,因此在實驗基本技術操作的教學過程中,狠抓細節管理。例如,對于小鼠腹腔注射而言,必須高度重視的實驗小細節為:(1)將小鼠頭朝下,減少針刺時損傷腹腔臟器的可能性;(2)45°進針,避免角度過小或過大;(3)選用比常規注射器針尖細短、刻度精準的胰島素專用注射器,保障安全,準確注射。
考試成績分為3個部分,總分為100分,分別為:(1)理論考試占50%,閉卷,題型有是非題、不定性選擇、簡答、實驗設計題、論述題等多種題型;(2)實驗成績占40%,形式為實驗報告;(3)平時成績占10%,教員根據學生平時上課回答問題情況綜合評估。其中,在閉卷考試中,為評估學生的科研思維方式、創新能力,設立論述題。此外,實驗成績為學生多次實驗報告的平均值,且重點評閱實驗結果、實驗結論及分析等內容,評價學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學內容廣泛,但重點不夠突出,部分內容實用性不強。實驗中醫學課程理論體系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多門學科,可有效地拓寬學生視野,但重點不夠突出,部分研究實用性不強。例如,中藥藥性理論研究是中藥基礎理論研究內容之一,其內容包含四氣、五味、歸經等理論的現代研究成果,知識龐雜,信息量很大,但在授課的過程中,僅僅為相關研究成果的堆砌與羅列,教學效果一般。因此,今后可將課程重點放在實驗中醫學基本方法、中藥藥理研究。(2)實驗課總時間配置充分,但部分實驗課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例如,學生在細胞培養、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建立的實驗課中,需要連續每天進行操作,但在學生課表安排中因其他課程時間沖突,未能實現實驗中醫學的連續每天排課,導致學生需要利用自己休息時間來進行課題實驗,故在今后的授課中,需要及早規劃實驗內容、協調課程時間安排。(3)理論教學與實驗操作的聯系不夠緊密。例如分子生物學的實驗課程中安排的內容為PCR,對質粒DNA的部分基因進行擴增后,然后使用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分離、顯色、鑒定。雖然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PCR技術,但是與細胞生物學、中藥藥理學等相關課程的聯系不夠密切,可調整為中藥對細胞干預后,抽提RNA,進行RT-PCR反應,判斷相關基因的表達差異。
中醫藥的繼承、創新、現代化和國際化離不開中醫科研的助推,提升中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是目前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實驗中醫學以培養中醫人才科研素養與能力為目標,是我校為中醫學八年制學生所增設的重要課程之一。我們在前期課程準備中,從商定教學內容到編寫教材,從上課實施到成績分析討論,克服了不少困難,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