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連
(南通市通州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南通 226300)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讓醫養相融共享,健康養老美好生活愿景漸行漸近,應作為通州“十三五”時期重點民生工程加以培育和發展。
養老問題是家事更是國事,直接關系到國家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高效利用“醫養結合”形式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對美好通州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2013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多份文件,將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列為加快發展我國養老服務業的重要任務,具體的政策指導及明確的發展方向定位為加快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指明了方向。2016年6月南通市成為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之一。通州積極參與,在貫徹落實“醫養結合”養老惠民政策方面先行先試,為加快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州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顯示,通州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64 295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1%。截至2017年底,通州區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34.31萬人,約占全區戶籍總人數的30.1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老齡人口13個和8個百分點,遠超10%的國際老齡化社會的標準。預計通州老年人口遞增速度將年均超過3.1%。隨著老齡化加劇,高齡、空巢、患病和失能老人日益劇增,養老與醫護服務需求的疊加迫切要求打破現有醫療與養老的分割局面“,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成為理想選擇。
隨著一定時期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我區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4+2+1或2”家庭模式已成為主流,即一個家庭有四個老人,一對夫婦及一個或兩個孩子。隨著年齡增加,各類疾病隨之而來,特別是慢性病老人、易復發病老人以及半失能、失能老人將越來越多,無形中加重了家庭負擔。而迫于生活壓力,作為家庭頂梁柱的“2”勢必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照顧老人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減少。這就意味著家庭贍養照顧老年人將越發困難,加快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成為眾多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共同需求。
與傳統養老的相比,“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最大優勢是解決了老年人養老中的醫療問題。只有身體得到良好的疾病預防和醫療護理,養老方可持續、質量方能提高。在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下,老人不僅在日常養老中能得到及時、便利、權威的醫療服務,而且在緊急情況下特別是老年人需要救護措施時能迅速做出反應,這就彌補了由于傳統養老中不能及時提供醫療服務,從而影響救治效果這一缺陷。因此,民眾尤其是老年人對加強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更為期盼。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就是將老年人的醫療健康服務和基本生活照顧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在養老的同時充分享受便捷、優質、高效的診療服務,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的一種新型養老形式。近年來,通州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文件精神,著眼不同群體養老服務需求,積極整合醫養資源,在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3種“醫養結合”模式。
該模式是“醫養結合”的最佳形式。目前,通州共有養老機構39家,養老床位計7 124張。其中,以醫養融合服務體模式運營的養老機構只有2家,一家是公建民營的南山頤養中心內設的南山護理院,其擁有醫養結合型床位215張;另一家是公辦的劉橋鎮新聯護理院,其擁有醫養結合型床位50張,共計床位265張,僅占養老總床位數的3.72%,這不僅遠遠低于南通市區的標準,同時相較通州龐大的老齡人口基數而言,現有的這些醫養結合型床位也只是杯水車薪,缺口還非常大,優質醫養結合資源供需矛盾及其突出。因此,應進一步推進醫養融合綜合服務體建設,對現有養老服務機構提檔升級,深化政策引導,加大財政扶持,創新融資模式。
針對入住老年人集中、外出就醫不便的實際,一些養老機構結合自身需求,與就近的醫療機構簽訂健康服務合作協議。醫療機構一般每月定期到養老機構為老人進行醫療咨詢服務、常規身體檢查、測量血壓、血糖等,或指派一位全科醫生定期到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服務。若老人出現病癥,提供上門服務,并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隨時提供診療服務。比如,區社會福利院依托區第二人民醫院,由二院向其常年配備醫護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常規醫療服務工作。從實踐情況來看,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內容相對有限,醫療水平也達不到專業醫準,醫護水平偏低,在滿足病患老人的需求時,稍顯力不從心,尤其是康復性的系統訓練、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緊急急救等難以滿足。同時由于地域距離因素和夜間“縫隙”,不能完全應付突發情況。
一些養老機構根據自身規模及需求,自行聘請數量不等的保健醫生及護士,如西亭鎮鴻祥托老院聘有2名醫生、石港鎮頤和舒雅老年公寓及平潮鎮源蕓老年公寓等聘有1名醫生和1名護士。每天上班時,保健醫生及護士對全院老人進行“查房”,定時檢查和發現老人身體健康狀況,對需治療的老人第一時間給予吃藥打針等簡單的醫療服務,同時,給老人提供健康咨詢等服務。但是,受工作性質、福利待遇等所限,養老機構招聘專職服務的全科醫生或老年科醫生存在一定難度;同時,由于缺乏足夠的醫療設施及醫療器械,保健醫生無法及時對危重老人或者急性發病的老人進行檢查、診療,醫療服務項目不能真正有效地滿足入住老人的需求。
解決養老問題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其中制度創新是重要的手段。政府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要發揮主導作用,從源頭上把握老年人需求,完善政策,制定配套制度和措施。
完善醫療報銷機制,將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老人在定點醫院健康體檢部分和護理服務費用納入醫療報銷范疇,增強老年人護理照料等的經濟支付能力。建立強制性護理保險制度并將其納入社會保險體系,與醫療保險等制度有機結合,發揮醫保付費和醫療服務價格調節供需的杠桿作用。完善對老年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制度,改善晚年生活質量。鼓勵有條件的老人對商業養老保險進行適當補充。
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機制,多種渠道引進醫護學生,輸送到全區養老機構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工作站,開展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同時,為保障醫護隊伍的穩定性,可將其納入公益性崗位范疇,吸引更多的醫護人員投入養老護理隊伍中。
政府要發揮強有力的引導和規范作用,通過出臺稅收、金融、土地、資金等配套優惠政策,設立養老扶持專項資金支持醫養老結合建設,優化醫養結合發展軟環境,鼓勵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制訂收費標準,形成不同的服務層次,讓“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優質服務惠及有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群。
總體來看,通州現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推動醫養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健康養老服務體系,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