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敏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為進一步推進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臨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及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醫患溝通技巧,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衛生教育專業委員會自2017年起主辦了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技能大賽。2018年11月,我校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技能大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此,結合臨床技能大賽,淺談對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臨床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
高職院校學生理論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而臨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是指導臨床實踐活動的基礎。無論是案例分析還是技能操作,都離不開臨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支撐。如進行胸膜腔穿刺術,學生除了需掌握具體操作流程外,也應知曉其適應證、禁忌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相應處理原則等。我們應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臨床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這樣才能在臨床實踐活動中運用自如。
無菌術是臨床實踐活動的基本操作規范,無論是手術,還是各種穿刺、插管、注射及換藥等診療操作過程中都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卻常常發現學生無菌觀念不強,如戴無菌手套時,沒有戴無菌手套的手觸碰到手套的外側面;戴好無菌手套后不自覺地摸鼻子、推眼鏡;抽取麻醉藥時,針尖碰到瓶口;操作過程中,跨越無菌區進行物品傳遞或直接拿取無菌區以外的物品等。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首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無菌術的重要性,其次要讓學生明確無菌操作規則,不斷加以練習,并進行有效考核,這樣才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無菌觀念,使其牢固掌握無菌術,并貫穿于臨床實踐活動的始終[1]。
仔細閱讀本次大賽的操作評分標準,不難發現對操作細節尤為重視,如操作前需核對患者相關信息,向患者解釋操作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操作結束后要整理用物、垃圾分類處理、記錄操作過程等。以測量血壓為例,測量前應讓患者在安靜環境下休息5~10分鐘;血壓計袖帶松緊應以恰能放進一個手指為宜;血壓測量完畢,應將氣囊排氣,卷好袖帶并平整地放入血壓計中。這些無不是細微的、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常說細節決定質量、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往往就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因此,應在規范化操作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細節訓練,讓注重細節成為一種習慣[2]。
目前臨床實踐教學多采用模擬方式進行,設立相應實驗室,在醫學模擬人上進行各種診療操作。但醫學模擬人并非真正的“患者”,很多學生在進行操作時動作粗暴,省略溝通或僅是生硬地背誦對話,缺乏關愛體恤,或是表情夸張,表演痕跡嚴重。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模擬臨床情景,告知學生模擬人不是“物品”,而是“患者”,在操作時要注意表情自然、動作輕柔,要有愛傷觀念,將人文關懷融入每一項技能操作中[3]。有條件時還可引入“標準化患者”,既能考核學生技能操作,又可鍛煉其醫患溝通能力[4-5]。
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給評委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往往對比賽結果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絕不是一兩天就練成的。我們應時刻提醒學生要注意保持衣著整潔、儀態大方,口述時要口齒清晰、語言流暢。臨床技能大賽不光比技能操作水平,也比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不佳常常會影響到選手的發揮。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多鼓勵學生,使他們增強信心,還可多組織技能操作考核,以考代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甚至有意設置一些“障礙”,以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2]。
本次大賽病例分析之一是“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根據病例摘要學生不難做出診斷,但在回答進一步檢查時,不少學生沒有考慮全面,寫下“內鏡檢查、X線鋇餐檢查”。這兩項檢查是診斷消化性潰瘍的有效手段,但對于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是禁忌,這就是學生缺乏臨床實踐經驗的緣故。而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臨床診療思維的建立與訓練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應讓學生早期接觸患者,進行床邊教學,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書寫病歷和開立醫囑,參加科室查房、病例討論,觀摩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處理,獲得感性認識,以培養臨床思維能力[6]。
臨床技能大賽既是學生的比拼,更是教師水平的檢驗[7]。教師臨床實踐經驗以及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臨床醫學專業教師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如利用業余時間或脫產進行臨床實踐,學校也可定期組織教師臨床技能大賽,以促進教師技能操作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推進實踐教學改革。
臨床技能大賽是展示的舞臺,更是檢驗與交流的平臺,“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應是其不變的宗旨。以大賽為契機,及時發現臨床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討,不斷總結與改進,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理論知識基礎扎實、臨床實踐能力較強并富有人文素養的高素質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