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立
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和兜底承擔的,以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為目的,為實現人全面發展所需的基本社會條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人民群眾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機會均等地獲取基本公共服務,其要義是推進機會均等,著力點是保障公民能夠得到獲取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意義重大。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東部,毗鄰北京、天津,總面積13472平方千米,縣域轄區有遷安、遵化、灤州3個縣級市,灤南、樂亭、遷西、玉田4個縣,本文從公共圖書館的藏書等方面入手闡述唐山市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現狀,對“唐山市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進行分析。
1、公共圖書館藏書量。 人均享有公共圖書館藏書數量可作為衡量縣域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差異的指標之一,至2017年,遷安市人均享有公共圖書館藏書數量達4000左右冊/萬人,玉田縣人均享有公共圖書館藏書數量僅為600多冊/萬人,縣域間人均享有公共圖書館藏書數量差異較大。
2、基層文化站數量。 每座基層文化站服務群眾的數量可作為衡量縣域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差異性的指標之一,至2017年,遷西縣每座文化站服務群眾數量僅為2萬多人/座,灤州市、遷安市、玉田縣每座文化站服務群眾數量均突破3.5萬人/座,縣域間每座文化站服務群眾數量有逐年增加趨勢,實現基層文化站服務的均等化的形勢較為嚴峻。
1、醫療衛生機構數量。人均享有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可作為衡量縣域間公共衛生服務均等性差異的指標之一,至2017年,遷安市、灤州市、玉田縣人均享有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分別約為5個/萬人、2個/萬人、1個/萬人,縣域間人均享有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差異明顯,縣域間公共衛生資源均等化情況差異明顯,且有擴大趨勢。
2、執業醫師數量。 人均享有執業醫師數量可作為衡量縣域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性差異的指標之一,遷安市人均享有執業醫師數量三年來始終居于首位,近30人/萬人,灤南縣、玉田縣人均享有執業醫師數量三年來始終處于15人/萬人左右,不同年份間,除樂亭縣外,其余6個縣(市)人均享有執業醫師數量略有差異。
1、小學容納學生的數量。小學學校容納學生的數量可作為衡量縣域間基礎教育資源均等化差異性的指標之一,至2017年,樂亭縣每所小學學校容納學生的數量僅為200多人/所,遵化市、遷安市均突破500人/所,其他縣(市)每所小學學校容納學生數量維持在400人左右/所。綜合數據來看,縣域間每所小學學校容納學生數量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的。
2、小學專任教師數量。小學專任教師數量可作為衡量縣域間基礎教育資源均等化差異性的指標之一,從2015至2017年唐山市樂亭縣每位小學專任教師服務學生的數量三年來始終居于最低水平,為12人左右;玉田縣、遵化市、遷安市每所小學學校容納學生數量三年來始終處于高位狀態,接近20人;其他縣(市)每位小學專任教師服務學生數量維持在15人左右。總之綜合數據來看,不同年份下每位小學專任教師服務學生數量下降趨勢不明顯,不同縣域間每位小學專任教師服務學生數量的差異較為明顯。
2015年至2017年,唐山市7個縣(市)三年平均財政收入分別為遷安市72.7億元、灤州市27.5億元、遷西縣21.1億元、樂亭縣20.2億元、遵化市18.8億元、玉田縣16.6億元、灤南縣16.2億元,縣域間財政收入不平衡直接導致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不平衡。
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需要社會公眾力量的積極推進,不同縣域間,由于經濟發展程度、社會公眾思維、價值取等存在差異,社會公眾的基本公共服務訴求也存在差異,間接導致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差異。
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多數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存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引起“搭便車”現象,且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容易產生正外部效應,為此,許多私人部門不愿提供這些服務項目,致使政府成為單一的供給主體,間接導致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差異。
縣域間引才引智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著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和水平,一般來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能給予引進人才較高的福利待遇,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各方面的人才資源,從而可以推動改善本地區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國家二孩政策的出臺、大批外來務工人員的流入定居,進一步助推了當地常駐人口的增長。由于各地人口增長的速度高于各地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增長速度,導致了基本公共服務赤字的進一步增加,推動了縣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差異的增大。
市級財政要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每年適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預算額度,設立基本公共服務改善提升財政專項資金,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專項資金重點向基本公共服務較弱縣(市)傾斜,同時縣級財政應設立相應的配套資金,與縣級當年基本公共服務預算投入統籌規劃使用,穩定縣級基本公共服務資金投入,投入資金優先用于當地基本公共服務赤字較大的項目,專款專用,及時彌補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合理調整市、縣、鄉三級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權責,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應承擔的責任和具體操作事項進行明確與分工,令權責一致。
創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積極構建多元化的供給格局。堅持市場為導向,政府為主導,社會積極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對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分配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優惠普惠政策制定,形成政策合力,推動各級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放管服”改革,降低準入門檻,加強全過程監管;鼓勵非政府組織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社會化程度;積極構建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之間的統籌協調協作機制,完善多元化多層次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積極拓寬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渠道,借助“互聯網+”降低群眾獲取基本公共服務的限制。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培訓培養機制,加強對現有人才資源的培訓考核力度,提升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素質;繼續實施人才定向培養計劃,推行“菜單式”“訂單式”基本公共服務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壯大基本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強化對基本公共服務人才的激勵約束,實施基本公共服務較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人才的合理流動;制定引進人才優惠扶持政策,吸納基本公共服務人才落地落戶,鼓勵引導基本公共服務人才進基層、進農村,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薄弱地域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評估機制,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配套法規的制定工作,逐步從法規層面來推動相關制度的順利實施;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建立專業化的監管機構,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監督管理機制,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監督管理體系,完善信息統計的搜集和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反饋機制,加強對當地基本公共服務規劃實施的動態跟蹤與監管;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效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切實強化政府的愛民、為民意識,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