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204)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農產品電子商務。電子商務這個領域有特別廣泛而又狹隘的定義。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各種電子工具進行商務活動,包括電話、廣播、電視、互聯網、電子郵件等;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采購、銷售、客戶關系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余世英,2015)等商務活動。本文采用了狹義的概念,這與大多數學者相同。農產品電子商務,即在農產品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全面導入電子商務系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供求、價格等信息的發布與收集,并以網絡為媒介,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使農產品交易與貨幣支付迅捷、安全地得以實現。我國關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研究與探索始于2000年的有關農業電子商務的研究文獻中,起初它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隨著農業電子商務概念的逐漸清晰并得到普遍關注,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農業電子商務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逐漸得到普遍關注,并成為農產品流通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特別是2005年以來的研究。目前,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性研究、發展對策研究、運作模式及其比較、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物流等方面。我國學者關于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的研究總體呈現出增長趨勢,特別是近兩年增長較快。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實踐與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理論指導、良好的經驗加以推廣,鄰里相互幫助慢慢的形成淘寶村。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推廣從開始形成到后期管理,一直在不停的改善,當然好的經驗和做法需要理論加以總結。中國少數民族是指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由于漢族是中國第一大種群,其他民族比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加強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有利于中國農戶增加經濟收入形成自己的產業鏈,特別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理念,有更多和外界溝通機會,開闊了視野。
我國國內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主要在六個方面:淘寶的形成和發展研究,電子商務模式研究,電子商務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以地域為對象研究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電商對策和平臺研究,物流供應鏈管理,國外文獻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略顯豐富。
以地域為對象研究農戶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影響和存在的問題,其中以省為研究對象和縣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比較多。(岳婭,王國賢;2018)對云南省農戶農產品電子商務現狀從政策層面,基礎設計,電子商務資金保障,合作模式及電商政策如何推進引進及制定等;從市場角度提出農戶電子商務與各個電商公司合作更有利于發展,云南電子商務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農戶對電子商務扶貧認識不夠,多存在“盲目跟風”,上級領導積極推進但農戶態度猶疑不決;第二頂層謀劃滯后缺思路,缺資金,缺政策,農戶不知道如何做起來,缺乏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建議做好全面引進,加強和電商企業的合作,發展本地特色農副產品進行規模化生產,促進產業健康合理發展。(顏強,王國麗,陳加友;2018)以貴州為例,提出“授人以漁”增加農戶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收入,貴州具有低緯度,高海拔,寡日曬的特點,適合發展含硒元素的農副產品參與電子商務,但由于交通不方便,農戶在農產品買與賣環節限制了農戶的增收。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戶自然資源稟賦不均,經濟落后物流交通不便和人才的缺乏等,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嚴重滯后,區域不均。(邱碧珍;2017)通過梳理遂昌,沙集,清河,成縣和通榆的五種典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的發展歷程,對比分析五地電子商務的商業形態優缺點,影響興起的原因及使用條件,通過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彭壁玉從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的角度將其分為M2M模式、戰略聯盟模式、中介模式與會員模式。孫百鳴等將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分為G2B與G2C模式、B2B模式、B2C模式、B2B+C模式及第三方交易市場模式等。張冬青等則將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模式分為目錄模式,農產品信息中介模式,農產品虛擬社區模式,農產品電子商店模式,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電子采購模式,價值鏈整合形式的電子商務模式六種一般應用模式以及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電子拍賣模式。郭娜等對農產品網上交易的B2B模式(包括買方集中模式,賣方集中模式與中立的網上交易模式),B2C模式,C2C模式以及C2B模式等分別進行比較分析,明確指出了各種模式的特點與作用,界定了其能夠發揮最大效能的范圍,并對各種農產品網上交易模式的發展前景做出了初步預測。
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已與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廣泛融合,形成了一批專門的大閘蟹、山核桃、花卉、樹木、蜂蜜、蘋果、茶葉、櫻桃、野生真菌、雜糧等電子商務村。由于農戶主要使用淘寶作為交易平臺,一些專門從事電子商務的村莊也常被稱為“淘寶村”。在一些地區,淘寶村甚至實現了持續發展,聚集了大量的網商、快遞公司、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供應商、配套用品制造商、培訓機構等主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R簇現象。以江蘇省沭陽縣為例,2015年沭陽縣有22個淘寶村,主要經營花卉和苗木,成為中國最早、最大的農產品淘寶村群。其中新河鎮轄11個村均為淘寶村①。(丁明華;2016)隨著國家“互聯網+農業”戰略的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激發了人們的消費欲,成為農戶電子商務的新的經濟收入來源和本地經濟增長點,同時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政策及人才、平臺、消費觀念,服務體系等的配合。(陳紅川;2015)提出觀念比較落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商業模式不夠完善等問題。(張勝軍,路征,鄧翔;2011年)對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平臺交易,服務信息四個方面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對農產品電子商務下物流供應鏈管理(武曉釗;2016)提出了以地級市為中心設施中心服務站點,引進電子商務合作企業,各社區提供便利服務站點,以開發、管理、服務鄉鎮站點為一體的物流配送運營體系。易法敏提出了網絡集成式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并認為網絡集成化的供應鏈作為價值鏈集合體,使資源和信息實行共享,整體資源得到優化,促使各成員共同創建新的利潤空間。劉輝等分析了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供應鏈整合模型的優點,提出了發展基于電子商務的農產品供應鏈對策。
淘寶村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農戶帶動人們消費,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加快產業鏈的形成,其中政府的扶持與支持,與大型電商企業的合作可以促進其快速成長成型,為了培育新的淘寶村,可以采取的孵化措施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創業成本優勢,充分挖掘地方傳統產業潛力,鼓勵有意向的新生代外出務工人員和大學畢業生返鄉。(曾億武,邱東茂,沈逸婷,郭紅東;2015)基于東風村和軍埔村兩個典型案例分析淘寶村的形成過程,研究發現,淘寶村的形成過程包含引進項目、初級擴散、加速擴散、抱團合作和縱向集聚五個環節,可分為兩個階段。(崔麗麗,王驪靜,王井泉;2014年)鄰里示范,社區示范、社會示范、網商協會等社會創新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會對“淘寶村”商戶網絡銷售業績增長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一般電子商務業績增長作用比較突出的營銷因素對“淘寶村”商戶網絡銷售業績的影響則表現得不太顯著。
首先,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遠山區海拔比較高,交通基礎設施與國內沿海地區和平原比在地理位置上不占優勢,有些地方路況不是很好甚至沒有水泥路,許多農產品保鮮時間比較短,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受阻運輸成本比較大。其次,少數民族地區海拔高雖有劣勢,但也有優勢,因為有些農產品適合在高海拔地區生長,特別是耐寒植被和一些水果,利用這一優勢農戶可以大面積種植農作物和植被,形成規模從而減少因交通不利的劣勢造成的高成本的運輸,這也有利于帶動當地農戶致富。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有關少數民族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研究起步比大城市晚些,關注力也非常有限,普遍存在的小農問題,存在大家盲目跟風,少數民族地區的帶頭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太愿意積極幫助和發展大家一起做電子商務的現象,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設施的完善,這種狀況會有所減少。再次,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所處地理位置的海拔適合發展具有各地特色的農產品,政府要積極的發動當地農戶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形成規模后加強人才和特色產品的管理,拉動大企業或者大電商去投資,帶動人民走致富安康的道路。最后,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的農村戰略、農資電商、農產品物流、食品安全、特色農產品、農產品質量保障、人才引進、相關法律健全、休閑農業等,都是今后學者有開待展的專項研究。
注釋:
① 資料來源:阿里研究院官網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5)》。歷年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均可在阿里研究院官網(http://www.aliresearch.com)上通過搜索“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而獲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