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23)
特色農業是憑借當地獨有的農業科技和產業基礎、土地和氣候資源等獨特的農業資源形成的具有區域規模優勢的高質量、高效率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結合地域特色打造產業鏈,追求企業最佳經濟效益,它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農業市場細分的需要。
綿陽市擁有全國唯一的科技城,具有強大的投資吸引力,重點以肉制品、白酒、蠶桑和茶葉為主要生產、加工和投資方向。綿陽市政府積極推動以上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擴大食品消費市場需求,建設特色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行市場細分,增加特色農業企業的盈利水平。發展當地特色農業,對于綿陽市的農業及特色農業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都具有深刻、長遠的意義。
綿陽市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03.82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01.27億元,同比增長3.7%。煙葉播種面積為5公頃,產量為10噸;中草藥材播種面積為9274公頃,產量為31839噸;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為69542公頃,產量為1939227噸;桑繭產量為7816噸;茶葉產量為3139噸。綿陽市特色農產品通過多年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安縣魔芋、三臺麥冬、江油附子、塹山米棗、高芥酸油菜等一大批具有綿陽特色的優勢農產品。[1]
2017年,四川綿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落成,引進資金7.1億元,該園區主要發展麥冬、水稻、桑繭和休閑農業四大主要產業。綿陽市政府目前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實行“品牌強農”戰略,特色農業也有了初步成效。
1.資源豐富,降水充足
綿陽市為四川省地級市,約占四川省總土地面積的4.2%。綿陽市屬于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區,適宜種植。年平均氣溫約17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約為820毫米,年均霧日在3~61天。就地形條件來說,綿陽位于綿山之南,地勢北高南低,以平壩(18.6%)、低山(14.53%)、低中山(34.04%)和中山(11.23%)為主,受地貌影響,綿陽市農業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綿陽市雨量充沛,水系發達,常年水資源總量為118.82億立方米。2014年,農用地面積為17976.6平方千米,第一產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林業和畜牧業為輔。(數據來源:《綿陽統計年鑒2011》)
2.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綿陽市位于中國“西三角”中心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成綿高速公路及復線、綿遂高速公路、綿廣高速公路縱橫全省,以及寶成鐵路、成綿樂城際鐵路連通三城。同時,綿陽南郊機場航班通航國內二十多座城市,是四川第二大機場,屬于我國中型機場。由于這些區位優勢,綿陽市生產并加工的特色農產品可以通過這些途徑遠銷海內外。并且,綿陽市水系縱橫交錯,水運發達,利于水上運輸。
3.產業基礎良好,利于招商引資
歷史上綿陽市有多年的種植傳統,對于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綿陽市工業企業較少,規模較小,污染較小,且一般遠離特色農業生產加工區域。綿陽市擁有全國唯一的科技城,它為整個綿陽市招商引資吸引了來自全國的農業人才,為綿陽市的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自然災害多
綿陽屬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綿陽市位于龍門山地震帶,由于地震造成的土質松動,以及夏天降雨量急劇增大,極易造成洪災;并且由于山地較多,巖石破碎,在地震以及暴雨的作用下極易發生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災害。這些災害通常來說規模大,持續時間較長,容易影響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且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原狀。
2.生產規模小
一般而言,綿陽市的特色農產品主要以家庭生產和加工為主,這種在形式上通常較為分散,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也難以進行管理和發展。一定的規模是進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品牌化和標準化的前提,并且家庭生產和加工還面臨著風險、市場價格波動等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容易打擊農戶對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的積極性,從而嚴重影響綿陽市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
3.特色農業標準化程度低
大多數特色農產品生產上下游生產加工能力較弱,只能做成一些簡單、粗糙的低端產品,難以開拓高端市場獲得較高利潤。質量標準檢測體系滯后,國家標準的食品認證(如綠色食品認證)緩慢,難以獲得消費者青睞。低端農產品處于階段性供過于求的階段,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擁有穩定的份額。
4.農村物流成本高
綿陽市屬丘陵地區,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成本高,物流方式單一且傳統。一般由家庭生產的特色農產品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單個農戶的生產規模使物流成本增加,這也進一步導致了農村物流體系建設遲緩、農業物流體系不健全。農業物流的有效發展可以通過產生時間價值、場所價值、加工價值,促使農民增產增收[2]。
1.政策鼓勵
2019年發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意見》中提到:四川省積極孵化農產品品牌,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農業標準化能力。培育新農業企業,建立品牌化、規模化的產業鏈,發揮本土優勢,建立川字號系列特色農業品牌,形成高質量、高效率的農業現代化企業,創造本土農業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為四川省打響特色農業的名號,扶持本地企業并創造更高經濟效益和價值。
2.市場需求旺盛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市場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量也隨之逐漸旺盛起來。尤其在農產品市場細分方面存在許多空白,市場缺口大,消費者日常對特色農產品消費水平漸漸提高,并且消費結構的日益轉變也要求特色農產品向高端、綠色、健康的標準靠攏。
1.缺乏資金支持
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一般有三種渠道:一是國家財政支持,二是銀行貸款支持,三是農民自身投入[3]。擴大資金支持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重要舉措,政府財政、大型企業、個人、國外資金和契約性金融機構,是中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的主要來源[4]。因為存在農業投資回報期長、投資人對特色農業了解程度低、農業保險難以推廣等原因,融資渠道狹窄,農業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來投資技術、吸引人才,也難以購買專業的設備,農業企業不易進行擴張,盈利水平仍然較低,發展往往進入瓶頸階段。
2.上市渠道不暢
目前,特色農產品一般都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和加工,由于貨物提供數量較少、種類較分散以及產量不穩定,普通家庭這種小批量生產的農產品往往難以集中運往大商場進行販賣。信息交通的不便利造成了信息孤島效應,市場中介的不發達導致特色農產品上市艱難。生產和流通的盲目性也是農戶和市場不能進行有效溝通的后果。
將特色農產品進行標準化、品牌化管理,首先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要及時引入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嚴格按照質量標準來要求產品質量,推出以“健康、綠色、無公害”為特色的品牌,為將來進入廣大消費者的視野做好準備、打牢基礎。強化產業規范引導,建議政府、企業、農戶共同進行協調,共同打造由政府大力扶持、企業品牌推廣、農民標準生產的特色農業品牌。
特色農產品增值潛力大,需要先建立特色農產品上下游完整的生產鏈才能完成增值。增強低端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是要從源頭進貨,從農戶手中獲得未加工的或經過粗加工的農產品,再按照國家標準嚴格生產,企業全程進行質量把關。這樣做一是保證了產品的高質量;二是杜絕了利潤流失,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才能進一步做大做強。
目前實施“互聯網+”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營銷,能鼓勵各農業企業實行一定的市場細分并迅速搶占市場。目前,我國農業仍然處于較低程度的信息化。發展數字經濟,可以更加準確、快速地搶占市場資源,拓寬上市渠道,有效地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精準的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