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24)
太原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發展近百年,以煤炭作為核心產業的弊端越發顯現,由于國家對煤炭產能及價格的限制及太原市產業形式單一等多種原因,已不利于太原市的可持續發展。為此,為了實現太原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就如何推進太原市轉型以保證可持續發展議程下太原市能夠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闡述。為此,本文所要做的就是探討太原產業轉型可行的方法。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會城市,卻屬二線城市,而2018年太原市GDP依舊未突破4000億元大關,只達到了3884.48億元,就連3000億元也是2017年才第一次達到。全國一線城市19個,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4個傳統一線城市和其他15個新晉一線城市,二線城市30個。2018年太原全國城市GDP排行第59名,明顯位于三線城市之列,也難怪有人詬病太原的二線城市之名不實。再看全省,在龍頭太原的帶領下,全省GDP只有16818.11億元,全國排名第22,還不及江蘇省蘇州市的生產總值。即使從人均收入上看,太原依舊沒有起到好的帶頭作用,2017年省內人均收入排行,太原還被呂梁反超成為第二。實現太原市的可持續發展,太原市在經濟道路上的改革轉型任重而道遠。
1.資源型產業占主導地位
現今,在太原市經濟產業結構中仍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是煤炭、電冶金等資源型產業,這些產業都存在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大、大量不規范生產、產品附加值低等特點,產業結構的落后不僅影響了居民收入,而且造成的大量污染也大大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山西化工廠污染周圍村莊水質,致使村民患病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山西作為全世界產煤最多的地方,既帶來了大量的收入,也埋下了諸多隱患,致使近百年來山西一直依靠著煤炭產業這個支柱來發展,造成了產業結構的不完善與偏科。就煤礦資源而言,由于長期的過度開采,山西多個地區的煤炭資源已經逐漸枯竭,如呂梁的孝義市和臨汾的霍州市?,F在還存在大量的“僵尸煤礦”和開采高硫煤的煤礦需要整治。即使眼前山西依舊可以產出大量的煤炭,但一味地依靠這種單一的不可再生的高污染資源產業,顯然已不是長久之計。
2.缺乏高新技術產業
如今山西省境內也缺乏大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太原市乃至山西省能真正為大眾所熟知的企業數量也是極少的,而真正能在全國有知名度的公司都是山西的傳統重工產業企業,如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大同煤礦集團有限公司等幾個而已。缺少了大型的高新技術產業也就無法吸引更多的人才,缺少人才又無法發展高新技術,這成為太原市目前所面對的一個難題,也是全國很多其他地區所面臨的發展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參考其他地區的經驗去解決這類問題。盡管太原市建設高新技術產業迫在眉睫,但是轉型工作也要按部就班地來,仍需要我們長期沉淀和積累。
3.基礎建設不完善
太原市經過這幾年的大量拆前整改,公路建設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效,但太原作為省會城市其地鐵建設在2016年才開工,在建的只有兩條線。再談建筑,現在市區依舊沒有成形的高層建筑群,寫字樓的數量也遠不及二線城市水平,也沒有寫字樓天際線的存在,缺乏高層地標建筑。
太原乃至山西省高等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省內能排得上號的大學也只有太原理工大學和山西大學,且都是徘徊在國內學校一百名的邊緣。全省也只有太原理工大學一所211大學。缺少培育高等人才的搖籃,也沒有留住人才的條件,是太原產業轉型所面臨的難題。
太原近些年來雖然進行了多項改革,但依舊沒有完全改變落后的產業結構現狀,為了響應國家綠色轉型的號召,更加全面完善的產業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太原市的產業轉型大方向可分兩條。一是在煤炭產業的基礎上升級轉型,經過長期發展追趕上發達地區。二是發展新的產業支柱,出奇制勝,創造新的特色產業,使太原重煥新生。
第一套方案也是現在最穩妥的方法之一,因為太原的產業結構眼下是無法擺脫煤炭產業這個基石的,煤炭資源是山西的一個自身優勢,又是現在山西很多產業的靠山,就像配套的洗煤、化工,延伸出的冶金煉鋼等,這種延伸是一種很好的現象。既然煤炭是核心產業的現實擺在眼前,我們就接受它,并好好利用,就像煉鋼一樣,從煤炭這個優勢點出發逐漸向外拓展,眼下煤炭的周邊產業基本已經建設完全,這些產業所需要做的是綠色轉型和發揮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也就是減少這些傳統產業對環境的污染,改進其生產技術,優化產能。而充分發揮社會責任就是它們扶持幫助新興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共同發展。這種方案需要漫長的積累過程,才能真正實現山西太原的產業轉型。
第二套方案相比第一條方案所需要的時間相對較短,但相對而言所需要的判斷力和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是更大的,就是走一條特色道路,結合自身的優點選擇一個獨特的方向產業發展轉型,走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其他地區無法復制的方向。這是一種區塊化的產業模式,各個地區負責不同的產業,就像美國的加州之所以能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一個州,離不開它在南北部產業種類優秀的規劃。它南部與北部的產業類型完全不同,北部是由于舊金山早期生產高濃度硅,可以制造半導體材料,有了研發芯片等技術的先決條件,成為現今高新技術的搖籃——“硅谷”。南部則是由于早期的電影拍攝需要良好的天氣、充足的日光,而加州南部的洛杉磯充分利用了加州一年四季陽光充足的特點成為諸多電影的拍攝地,逐漸有大量電影拍攝公司定居于此,最終發展成如今的“好萊塢”。同在一個州內卻根據自己不同的優勢發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產業類型,硅谷的科技研發,好萊塢的娛樂產業,兩者的地位都是無法被取代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這其實就和現在山西的煤炭產業地位無法被替代一樣,但由于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且發展前途有限,總有一天會撐不下去,并且單純的重工業也很有可能由于產業的單一像底特律一樣,迎來崩潰的一天。第一套方案的方法雖然穩重,但其實是和很多地區的發展模式相同的,并且很多地區目前的發展程度是高于山西的,比如鄰省河北的工業化程度就高于山西,但也同樣面臨著轉型的問題,如果我們一直堅持第一套方案的發展模式,最終可能還是無法超越其他地區,而第二套方案要找到這個正確方向需要極高的判斷力,以及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目前仍未明確的方向。
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的省會城市,山西省的交通中心,交通便利,建設較為完善,也是很多物流的中轉站。山西境內如果進行貿易、手續辦理等,也無法避免到太原來,也就是說太原的發展狀況是與全省的發展狀況緊密相連的,山西省其他地區建設的成果也同樣會給太原市分紅。同樣,山西省內的高等教育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太原市內和周邊的榆次區,太原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山西省內人才的聚集地。山西省內大量公司在太原市設有平臺,就業機會也是山西省內最多的地方。
山西省作為資源型城市,主要的產業是煤炭產業,太原市是山西省煤炭交易中心的所在地,因此也就使太原真正成為省內資源財力的集中地,成為山西省對外最大的窗口,充滿了無數的機會與希望。
所謂資源型城市就是對當地自然資源如礦物、木材等進行開采并進一步加工作為支柱產業的城市。這些城市,在我國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向全國進行能源和基礎材料的供應,在我國工業化發展初期,也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做出了顯著貢獻。但隨著我國工業現代化的發展,我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初步階段,對能源的利用與開發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自然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減小,同時以能源輸出為主要產業的資源型城市陷入了“資源詛咒”的局面。由于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單一,其他類型產業的缺失,對環境破壞式的開采,使環境資源面臨枯竭,生態鏈結構也受到了不可逆轉的破壞。現在,我國資源型城市大都進入了枯竭階段,這種現象具有爆發性。所以,在未來,我國的資源型城市都將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的問題。
綠色轉型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企業、產業、政府各方面與一般經濟轉型存在顯著不同。綠色經濟的實現是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中所需要著重注意的,其中勞動力人才的培養在于質量而非數量,要實現的是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并非脫離資源產業發展,提倡綠色生產保護環境而非在污染后才進行對環境的治理,企業綠色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重新構建產業綠色的運營制度和創新體系,在轉型過程中,政府角色要進行轉換,對轉型過程進行約束和監管。城市的綠色轉型要明確方向和目標,從而能夠得到最先進的轉型模式。
太原作為資源型城市,要進行綠色轉型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從最基礎的理論層面開始探討,從循環經濟理論、產業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理論中得出對資源型城市來說真正可行的綠色轉型方法。[1]
德國工業發展的輝煌歷程,魯爾區在其中做出了諸多貢獻。魯爾區擁有大量的煤炭資源,煤炭儲量達2190億噸,占德國總量的3/4,其中可開采的儲量達220億噸,占德國總量的90%。天然的資源優勢讓魯爾區從19世紀末期開始,逐漸成為德國煤炭和鋼鐵制造的中心。魯爾區的埃森市因為該市煙囪、高爐、井架眾多而聞名。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轉型。昔日的煙囪、井架也逐漸成為城市的展品,埃森正在努力將自己從一片灰色的工業場地變成綠色文化中心。
1.魯爾區轉型的原因
(1)二戰后德國魯爾區此前的生產方式和工業務部門已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2)20世紀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比降低,導致魯爾區出煤量減少。
(3)世界鋼鐵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競爭對手增多。
(4)20世紀70年代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以及大量鋼鐵替代品的出現和應用,使鋼鐵需求量再次減少。
這些原因,造成了魯爾區的經濟低迷,當地大量的鋼煤企業倒閉,失業人口數量大漲。同時大量的重工業工廠在這里聚集,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交通問題,魯爾區的發展陷入困境。
2.魯爾區轉型情況
(1)工業遺址在開放中推倒重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礦業關稅同盟,也是曾經最大規模最先進的煤炭開采基地。它也成為埃森城市轉型的縮影,工業區的改造已經被視為魯爾區產業轉型的象征,每年吸引無數藝術家前來舉辦展覽。
(2)政府推行埃姆舍河復蘇項目——埃姆舍河從下水道到天然河流的轉變。煤炭開采和鋼煉冶煉侵蝕了埃姆舍河的水質,政府經30多年的努力,耗資45億歐元之后,埃姆舍河重歸自然狀態,政府還進一步計劃對廢水處理系統改進,包括減少微污染物的排放量和關注化學品殘留物的去除。[2]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也是一座以產煤而聞名興起的城市,現在的七臺河市也失去了當初的繁榮,煤炭產能下降,資源接近枯竭,同樣進入了經濟轉型的新階段。
1.七臺河市經濟轉型、綠色發展方向
七臺河市市領導曾表示過度依賴資源優勢是不可靠、不能持續的。未來,七臺河市將充分利用煤炭產業的優勢,改造、升級、壯大老牌企業,補救缺失的產業鏈結構,實現協調均衡發展,多元發展,創造出一條具有七臺河特色的創業轉型的道路。[3]
2.七臺河市轉型的原因[4]
(1)隨著煤炭開發的進行,七臺河市的煤炭量開始逐漸枯竭,煤炭產業為城市帶來的生產效益正逐步下降。
(2)因高度的煤炭依賴性,七臺河市的城市功能發展落后,因此尋找城市發展的新出路,成為七臺河市亟待解決的問題。
3.七臺河市轉型情況
(1)逐步優化“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據七臺河市發改委數據,七臺河市2019年擬實施超過5千萬元的新項目已達到50個,總投資更是達到了265.7億元。2019年的項目總數較18年增加十余個,總投資增加了70億元,開復工率達到52%(扣除謀劃項目)。同比增長19%,為五年內最好,項目集聚、拉動發展作用進一步顯現,原本單一的產業結構模式也逐步得到改善,對煤炭產業的依賴度降低[5]。
(2)完成新材料產業布局。七臺河萬鋰泰電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26日,是新能源鋰離子電池用負極材料規?;蛯I化研發、制造企業,集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供應商。建設總投資14.57億元,計劃在未來3~5年建鋰電負極材料人造石墨前驅體和鋰電負極材料中間相碳微球前驅體及天然球型石墨項目達兩萬噸每年、鋰電負極材料包覆碳化達四萬噸每年、鋰電負極材料石墨化和鋰電負極材料達到五萬噸每年,形成產業鏈集群;并建設一萬噸每年超細結構等靜壓特種石墨項目,完成公司新材料產業布局。
太原市和魯爾區以及七臺河市的共同點為都是資源型城市,“一煤獨大”,資源的可再生速度及不上人類開采使用的速度。因此,為使城市發展的實體經濟向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發展,加快轉型迫在眉睫。
1.政府要做好統籌規劃與分類指導[6]
政府要從針對資源型城市一般的發展規律出發,進行統籌規劃,制作宏觀指導框架,根據區域不同進行分類,科學靈活地選擇轉型模式,如太原市的一些商業區,適合全面開發旅游業。
2.政府應提供資金支持以保障轉型的全面進行
為了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一定要處理好可持續發展建設和政府經濟支持之間的關系,并且轉型機制的建設和支持的啟動效應必須有效結合起來。
太原作為資源型城市,要進行綠色轉型最好的方法之一正是從最基礎的理論層面開始探討,從循環經濟理論、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理論中得出對資源型城市來說真正可行的綠色轉型方法。
太原市的綠色產業轉型可以通過學習七臺河市或者其他東北城市成功轉型的經驗案例,來制定自身轉型方案。也可以借鑒七臺河市堅持轉型,調整產業結構,激發來自內部轉型動力,改變煤炭產業一支獨大的情況,并對能源系企業進行深化改革,推動煤炭行業的精加工,從新材料、制造業、生物制藥、食品健康、現代服務業多方面出發,提高自身產業科技含量,做到全面多元化發展的產業轉型新模式。
山西作為全國的產煤基地,同時更是全世界產煤最多的地區,太原作為其省會城市在推進煤炭產業升級是必要的。而如何脫離煤炭產業的循環?太原可以采用深化改革升級傳統的煤炭產業同時培養新的替代產業的轉型戰略。
1.改造升級傳統煤炭產業
發展煤炭產業深加工的產業鏈,使其形成完整體系。沿著煤—氣—化、煤—焦—化一體化的發展路徑,著力構建材料化工、合成化工、精細化工等多元現代煤化工體系。
2.培養發展新興替代產業:綠色農業—旅游產業
相比東北城市,太原具有更好的氣候條件,在發展綠色產業上具有更大的優勢,依靠良好的環境資源、生態資源,有助于建設全面的現代化綠色經濟。建立綠色食品的生產基地,規?;纳a綠色食品,并根據具體條件情況合理布局,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綠色食品產業帶。
旅游業作為時下最流行的高級消費形式,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發豐富。旅游行業得到了極大發展。作為一種朝陽產業,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太原市同時也有大量的文化遺址,如晉祠園林等,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因此太原市可全面發展旅游業,此外,可將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為可觀光型綠色生態園區。
太原的產業轉型重點不在原有的煤炭產業上,而在于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煤炭產業的發展前景已是捉襟見肘了,眼下發展可以發揮太原本身優勢及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產業才是真正能帶領太原走出困境的方法。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政府的調控,來確保方向的正確性,同時也需要太原傳統的煤炭、鋼鐵等企業發揮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優化自身的產能,協助政府扶持新生產業,共同實現太原市的產業轉型。
太原市的轉型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還應該落實到每個企業、每個人。希望太原市能通過轉型,在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的治理方面有所突破,同時,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加快轉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