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紅霞
【關鍵詞】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80—01
《數學課程標準》對“解決問題”這一部分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解決問題”以應用為立足點,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成為新課程教材一道亮麗的風景,它一反傳統教材應用題的呈現模式,變呆板、枯燥、沉悶為生動、充滿活力,真實的情景、生活化的語言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解決問題”教學內容復雜,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這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一、抓住關鍵詞,仔細審題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之一。大部分教師一開始就講解決問題的方法,講解題思路,而忽視了強調如何審題。審題就是要看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和數量關系。知道題中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并能找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使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及其關系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是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如果在審題時,沒搞清題目講的什么內容,或看錯數字等,再好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都是枉然。特別是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眼高手低,“小馬虎”特別多,看錯寫錯的現象屢見不鮮,強調審題的重要性,是教師們必須要做的事情。首先,在審題的時候,要告訴學生逐字逐句地讀。不可因為見過類似的題目就掉以輕心,對于數學題,一個數字,或一個字的不同,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所以,拋開思維定勢,每一個題目都要認真仔細地閱讀。其次,要抓住關鍵詞,像“比……多……”“比……少……”“原來的”“一共”“還剩”等,這些都是表述數量關系的關鍵詞,它們是列出正確算式的重要條件。其次,要加強審題練習。學生在審題環節經常出錯,是因為不認真,或不會分析數量關系造成的,要克服這一困難,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分析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環節中的重中之重,是“解答問題”的關鍵,學生解決問題是要通過對文字的理解和對數量關系的掌握來確定算法。教師把相似的題目,或對比強的題目放到一起,讓學生觀察其異同,體會關鍵字詞對數量關系的影響,了解仔細審題的必要性。
二、培養問題意識,啟發探究欲望
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方法、思想上的全面發展,就要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在質疑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啟發學生思維,提高數學能力。首先要設計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深入問題之中。新穎有趣的引入問題,可使學生由好奇心產生求知欲望,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交流、思考和探索,體驗、感悟和內化知識過程。如果直接告訴他們結果,或直接講述知識,那么,學生就只會去記一些結果,背一些公式定律,機械模仿,而不會問為什么,更談不上思維訓練。相反,如果我們能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教科書的內容設計成具體的問題情境,讓所有學生的小腦袋都轉起來、動起來,讓他們主動參與、親身體驗、自主探究,學做解決問題的人,我們的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設計開放作業,激發求異思維
數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處處用數學,數學作業也可以是千變萬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如何設計開放的作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實踐中有所收獲呢?首先要開放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其次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形式。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善于求異的習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教師的教學中,通過表達方式的變異,理解角度的變更,思考方法的變遷,題型設計的變化等提供多形態的知識信息,創造多樣化的思維環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題思路,從而促進知識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廣闊性。人們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習慣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便會產生定勢心理。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創設思維情境,千方百計地為學生提供創新素材和空間。用“教”的創新火種點燃“學”的創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獨創性。
解決問題的內容豐富,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輕松地進行這一部分的教學,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探索的問題。只要教師能做一個有心人,通過一定的策略,讓學生明白其價值,這樣學生才能喜歡上解決問題,從而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