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艷
【關鍵詞】 初中英語;課堂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89—01
本人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藝術,注重激發學生興趣,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學好英語作了一些嘗試。
一、設計提問三大要點
1. 問題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教師從不同角度,由易到難,創造一種能使學生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考的情景,并獲得成功的機會。教師可以用肢體語言來提示學生,從而降低問題的難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一開始就讓一個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回答諸如復述課文這樣要求比較高的題目,一方面學生會認為老師是在故意為難他,另一方面,他確實無能力回答便會出現“問而不答”的現象。筆者認為這完全是因為教師提問設計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因此也是今后我們在教學中能避免的問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深入細致地分析、發掘問題,就會發現有些問題是完成教學的重點,解決問題的關鍵。以學生的現有水平為出發點,針對不同的關鍵點提出適當的問題。
2. 問題要真實具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一個形象的語言環境。本人在每節課開始的Freetalk中,都會根據當日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具體生動的問題。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為導入本節課新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總之,用英語去交際,提問真實問題是語言教學中很必要的一個方面,這種提問比大量非真實的問題更有效。應該避免過去常常出現的那種現象:教師手持一支筆問學生:“Is this a pen?”這一類非真實的問題純屬明知故問,完全不符合交際語言教學的原則。
3. 問題要突出。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堅持讓學生唱主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些教師只將目光盯在自己所確定的正確答案上,只要有學生能將這個答案說出,便對其他學生依然舉著的手視而不見,繼續進行自己的教學。這是很多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普遍做法,但如果細加分析,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那些對問題還有自己看法的學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教師所給出的答案,令人懷疑。這樣一來,課堂效率便大打折扣,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長此以往,還可能會造成其他一些負面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這些教師沒能充分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模式還停留在過去傳統的告訴學生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并想出解決辦法。
二、具體提問三大策略
1. 眼有全班,問題明確。眼看全體學生,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便于教師觀察學生。問題提出后,大多數學生面有難色,教師就應該意識到問題可能太復雜了,這時就該把這個問題適度分解,讓學生逐步回答,最后再歸納總結。課堂提問要具體、明確、簡潔;相反,若問題不具體、不明確、含糊其辭、模能兩可,學生就會茫然不知所措,答非所問。
2. 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提問后留出的思考時間是否適當,直接影響學生回答的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等待的時間增加,學生回答的內容就增多,創造思維的成分也增多。其間教師可環視全體學生,用目光激勵學生,不要頻頻重述和追問,這樣會干擾學生的思維。當然,等待時間的長短要根據提問的目的、問題的難度而定。另外,當學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確、不全面時,教師要給予提示,誘導學生作答。提示既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視覺的,如動作、表情等。
3. 多鼓勵學生。教師要多用“You' re best! You' re very clever!”等激勵語言適時表揚。當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及時恰當地評價學生。應以肯定為主,即使學生回答不正確,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問題、敢于發表個人見解的精神。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教學中常常發現,當學生答不出問題時,有的教師不是搭橋引導,而是另請高明,或者“恨鐵不成鋼”,語言中帶有批評,語調上帶有責備,情緒中帶有煩燥等。這時學生遭受到失敗的體驗,從而情緒低落,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未能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提問藝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也證明,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問題的設置、提出、回答等,對啟迪學生思維,更好地、主動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不斷地、科學地、藝術地對待“提問”,把課堂教學變得更有生命力。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