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錄成
摘 要:體育教學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勇敢奮斗的良好品質,具有德育滲透的空間。基于此,從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狀入手,以高中體育教學案例為主,闡述德育滲透的主要途徑,為高中體育教師滲透德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德育
國家領導人在多次會議中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各級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開展德育,更要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從價值引領與實踐培養等方面提質增效,強化德育。可見,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作用
體育運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發展的,屬于人類的自然天性。人類在原始社會奔跑追逐野獸,為抓捕野獸而投石擲棍,發展為現代的田徑運動。和傳統的無意識運動相比,現代體育運動是人類有意識地支配身體完成某些動作,可改變人的身心。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接觸體育項目,學習規則,掌握要領,可為學生展示體育的精神美。同時,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拼搏的精神與運動中表現的動作美、音樂美,均會對學生產生沖擊,陶冶其情操。可見,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和傳統德育滲透有所差異,體育教學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教師可通過多樣的體育項目、趣味的體育比賽和豐富的體育理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運動與學習中獲得道德體驗,就此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實現有效的德育滲透[1]。
二、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
(一)基于體育項目滲透德育
高中體育教學項目較多,教師需根據項目特點,有針對性地滲透德育,實現體育教育與德育的協同。在人教版高中體育教材中,涉及的體育項目包括田徑、球類、武術、體操、游泳及新興運動類項目。本節以前兩類項目為例,闡述德育滲透的具體途徑。
在田徑運動中,跑、跳等運動是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精神的充分體現,對學生力量、速度與耐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就此,在開展田徑教學時,教師可引進田徑遠動員的成功案例,如我國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和西方人相比,亞洲人的身體素質更不適宜短跑,短跑項目屬于中國體育的短板。蘇炳添不斷超越自我,成為短跑項目中首位進入9s關口的亞洲選手,成為當之無愧的亞洲飛人。體育教師可以此激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在提升自身力量、速度與耐力的同時,打破自身的局限,向人生目標沖刺。
在球類運動中,足球、排球與籃球等項目需多名運動員配合,教師可就此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集體榮譽感;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教師可在教學中播放我國乒乓球隊獲得冠軍的視頻,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與民族自豪感。
(二)基于體育活動滲透德育
體育活動的開展可強健學生的身體,改善其心肺功能,促進體液循環,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較大,能夠全身心投入,教師在活動中滲透德育,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體育教師可根據地區特色與辦學條件,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活動。
以人教版高中體育教材中《球類運動》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籃球教學時,可開展趣味體育比賽與對抗籃球賽。前者要求參賽者展示自己的籃球絕活,如三步上籃、三分球等,由非參賽者投票選出冠軍;后者將學生分為兩到四組,開展籃球對抗賽,選出最終冠軍。在上述體育活動中,學生參與熱情較高,教師需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對手,找出自身的不足,體會體育運動的魅力,可培養學生的自省意識。同時,在小組對抗中,學生可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其集體意識,營造積極向上的體育氛圍。
(三)基于體育理論滲透德育
體育教學不僅包括具體運動,還涉及一定的體育理論,包括體育發展史、體育規則等。教師可在理論教學中滲透德育,發揮體育理論的德育價值。在體育發展史方面,以人教版高中體育中的《奧林匹克運動》為例,教師可在教學中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堅持不懈、超越自我與不斷進取等精神;還可結合我國奧林匹克參與歷史,使學生體會體育超越本身,帶給人類的精神激勵,鼓勵學生勇往直前,奮發圖強。在體育規則方面,體育項目具有既定規則,學生在開展體育運動時,需嚴格遵循相關規則,可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與紀律意識。同時,體育規則可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保護意識,以體操運動為例,教師在講解體操規則時,組織學生分析體操動作的美感,并引導學生采取安全方式表現動作,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引導學生學會保護自己[2]。
綜上所述,高中體育教學可在學生運動期間完成德育滲透,具有提質增效的作用。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高中體育教師需結合體育項目的特點、體育活動與體育理論,針對性滲透德育,提升體育教學的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迎新.試析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8(17):67-68.
[2]劉蜀光.淺析滲透德育讓高中體育教學更出彩[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