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梅
摘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前是認真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并以此為基礎,制定有效的培養方法。結合七年級閱讀教學實際,從三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思維能力;培養途徑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也是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采用新方法、新理念,創新教學,采用合理的教學措施,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結束小學學習,其思維能力仍比較欠缺。所以,教師應從基本入手,科學有序地進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促使學生在感知文本的過程中,通過想象力、創造力,將文本語言轉變為形象的人、事物,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目標。
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生活閱歷有限,教師應不斷轉變朗讀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其能夠積極運用大腦進行藝術加工。另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多關注學生的情感表現,盡量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與作者的共鳴。例如在《春》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反復朗讀,仔細品味,并大膽想象。而且文本中包含許多優美的語句,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野花遍地都是:……像眼睛,像星星”。雖然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想象的情境也不相同。但是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能得到有效發揮。這非常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按照初次朗讀,感知文本;再次精讀,品味文本;片段演讀,感悟作者思想的順序,靈活開展的朗讀教學,從而在提升閱讀教學質量的同時,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巧設疑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一種精神活動。只有當學生發現問題時,才會積極思考,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就會得到有效的培養。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設疑問,激發學生思維。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閱讀課題,設置疑問。具體來說,選擇文章的主題內容或者中心思想作為素材,然后設置疑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從而實現高效閱讀。其次,教師可以依據閱讀教材中的重點詞句,設置疑問。然后再引導學生深入到具體的語言環境,解決問題。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掌握準確的語句含義,最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結合具體語境,引導學生思考。畢竟,在不同的語境中,語言的表達意義可能不同。最后,教師可結合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想象。具體來說,就是促使學生運用思維能力,完成閱讀內容的續寫。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設置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從而為學生的想象指明方向。總的來說,學而不思則罔。只讀書,不思考,只會陷入迷茫。對此,教師應結合閱讀教材內容,巧妙設置疑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運用思維能力解決問題。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有效提高。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師應堅持踐行這一方法,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既能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畢竟,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中,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領悟作者的心境、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思維能力,大膽想象自己處于作者的位置時,其內心狀態是怎樣的。
比如在《最后一課》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心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片段,使學生大致了解韓麥爾先生的思想感情。然后,嘗試讓學生在課堂表演韓麥爾先生上課的情境,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韓麥爾先生無奈、傷感的復雜情感。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分組表演,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對人物形象進行二次加工、創造,并形象地表演出來。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而且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總的來說,通過情景表演,能引導學生自覺地揣摩人物心理,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迅速提升。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結合具體教材內容,嘗試應用情境表演方法。
綜上所述,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思路,結合教材內容,大膽嘗試反復朗讀、巧設疑問、創設情境等教學方法,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我國小學語文改革的客觀需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楊利.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D].河北師范大學,2017.
[2]林梅.七年級語文閱讀思維和閱讀習慣培養策略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5.
[3]徐瀟.初中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發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