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平
【關鍵詞】 小學語文;思維能力;方法;獨創性;向度;潛能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64—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顯然,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一切有效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小學語文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高質高效,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呢?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進行實踐:
一、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真正讓學生思維在學習中得到有效培養,提高學習語文以及其他學科的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人云亦云的思維模式和方向,只能是完成任務,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沒有多大益處。所謂的思維獨創性,就是學生在看到同一個問題時,有獨特的反應,能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從別人想不到的角度入手進行思考,達到解決問題的獨特性和新穎性、有效性。如,在給學生教學《狐假虎威》這一課的時候,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肯定是讓學生從“狐貍很狡猾,仰仗老虎的威武嚇唬其他動物,拉虎皮扯大旗,進行招搖騙人。”并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不能像狐貍那樣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可信的人。”這就算給學生講明白了,也讓學生理解了課文要講的寓意。但如今,在學生認識到課文要表達的原意和寓意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別出心裁,多角度地看待和分析同一事物,進而培養學生思維獨創性的形成,完成語文教學的目的。
二、在教學中,努力拓展學生思維的向度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發展和成長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形成慣性或者單一思維,要采用更多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向度,讓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一課文時,在帶領學生學習完七八自然段的時候,為了保證課堂教與學的質量,筆者就問學生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有一個學生就問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中的有一個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不說‘跳躍而是說‘在顫動呢?”學生的這個問題很新穎,之前的課堂上從來沒有學生這么問過。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實際和知識基礎,看看自己對這個“顫動”怎么理解。學生的回答讓我更是驚奇。有的說是風在吹動,有的說是鳥在跳動,還有的說是太陽照射的光在閃爍,所以看到翠綠的顏色像是在顫動。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討論,就自然地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向度,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對自然現象的認識能力。
三、在教學中,努力激發學生思維潛能
小學生都是6~12歲的孩子,要想發展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就得在教學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潛能。有一句話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以灌輸式、填鴨式的方式教學,把學生放在被動地位,完全忽略了他們的獨立人格和個性體驗,導致學生除了慣性地積累知識,不會對教材或者教師的講解質疑、提問。學生無數的潛能,許多的思想火花被掐滅、忽視。新課改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教學中注意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讓學生靈活地從不同角度掌握知識,拓展思路。如,在教學《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時,筆者問學生們:“你們喜歡這位先生嗎?為什么?”這時候,大多數學生理所當然地說:“喜歡懷特森先生。”只有一個學生卻說:“我不喜歡他,他上課糊弄學生。”我才發現他是一個喜歡獨立思考的學生。為了發掘學生們的思維潛能,筆者在表揚了其他學生的回答后,極力肯定了這位學生不“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向,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潛能。
總之,正像勞厄說的:“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發展思維可能和獲得知識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正在成長和發展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采用一些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方法,激發學生思維潛能,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