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喜寧
摘 要: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各國均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均鼓勵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生存。人的生存依托自然,自然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人類生存。但人類的行為也會對自然造成影響,可對自然環境造成損壞,也可改善逐步惡劣的自然環境,促使自然迎來新生。
關鍵詞:自然;人;和諧共生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工業、交通業、制造業等領域均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但想要促進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提高,必然需要應用自然資源。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步發現霧霾現象越來越嚴重,綠化地帶越來越少,稀有動物逐步滅絕,空氣質量越來越差,不可再生資源越用越少。而自然環境的實際狀態影響到整個地球人類的生存。因此,為了促進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科學合理地保護地球資源、有效管理地球不可再生資源,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和諧共生的內涵
(一)自然角度觀點
人類、自然是共同存在于地球之上的,自然界其實就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不僅僅是大自然神奇的造物,也是自然環境的塑造者,兩者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互相影響。想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必須著手于人。從自然角度上看,萬物生而平等。著名圣賢老子曾言:萬物起源相同,均源于“道”。這里的“道”既可以當作一種本性,但又不僅僅局限于人類,又能擴展到萬物上。從大自然的角度上看,萬物均是它的孩子,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和諧共處,才能平和地發展下去。著名圣賢莊子曾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贊同老子的觀點,認為萬物起源一致,歸宿一致,強調萬物共同存在,最終合而為一。
(二)人類角度觀念
從人的角度上看,人類是大自然所創造出的最具智慧的生命,但智慧生命在發展過程中,不僅會為自己帶來新的機遇與生活,其行為也會對自然造成影響。但因為多數自然生物的智慧程度不如人類,因此想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必須從人身上著手。自然界本身具有相對獨特的規律,人必須秉承著平等、端正的態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不以人力固執地扭轉自然發展趨勢 。自然規律本身沒有意識,但會遵循著一定的規律變化。而人本身有自己的思想,可根據自己的思想進行相應的動作。人可在充分了解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添磚加瓦,保證自然能夠遵循一定規律,獲得更好的發展。從而達到改善現有自然環境狀態,促進自然生產的目的。儒家曾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這句話的含義是人類進行社會活動時必須充分尊重自然界規律,在不同時節做不同的事。譬如春天種植、秋天收獲等。只要順應天時,世界萬物才能不斷發展。
(三)性質角度觀點
再者,從性質角度上來看,人和自然是存在鮮明區別的,因為人有情感、意識,所以可不斷探索自然,尋找自然規律。譬如人類可以根據自然規律、天氣變化決定農耕的具體時間,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相應的自然資源,并對自然界進行一定的改造,從而獲得更理想的生活、生產環境與條件 。
二、和諧共生需及時開展
為了迅速提高我們各方面的實力,國家積極發展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不斷提高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進步。但進步的基礎是生態環境資源被大量消耗,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事故頻發。想要改善這一情況,必須從小做起,政府主導,各個行業一起分析當地的實際生態環境情況、當地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威脅。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目的,在充分掌握生態環境、季節變化、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自然規律,將自然規律和人類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結合,從心到身、從理論到行動均做好充分尊重自然、充分保護自然的行為。但在行動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承受力,不能過度。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一)實現綠色發展
堅持經濟要發展,環境要改善,以綠色轉型為核心的發展方針,建設滿足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與發展方式。但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則必須幫助人們明確環境和經濟的關系,促使人們積極發展綠色生產力,有效實現發展、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政府需加強對環保政策的支持力度,需通過多渠道(廣播、公交車視頻、市中心廣場視頻以及各大電視臺、多媒體等)不斷宣揚綠色發展的必要性,須不斷公布本地生態環境現狀、空氣的質量、水資源質量以及水資源實際數量等,幫助人們正視面臨的生存危機,繼而提高人們對于環保政策的重視,促使人們主動保護環境,為后人留下一個理想生存環境。再者,政府還可大力扶持引用綠色技術的企業、積極整改沿用傳統老舊、不環保技術的企業與工廠,促使這些企業、工廠順利完成綠色轉型。最后,政府還需積極發展綠色生產力,并結合本地生態環境現狀,積極強化綠色生產力,明確綠色生產力的原則(適應環境、修復環境以及保護自然)。在綠色生產力發展、增強的過程中,促進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進行有效融合,提高對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綠色科技發展的重視。
(二)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傳統經濟發展時,通過消耗煤炭、石油等資源達到生產產品、制作機械設備的目的。但是,這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等。除去有害氣體,還有很多廢水以及廢棄物排出,嚴重影響大氣環境以及生態自然環境,還會污染水資源,威脅人類生存。為改善這一現象,政府部門需積極整改相應的工廠等企業,指導相關企業積極學習、引入國內或是國際上比較綠色先進的生產技術,或是針對工廠實際情況研發出的新技術,優化工廠的生產模式,降低生產過程中各類資源的消耗,提高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促使工廠在增加生產數量、提高生產效率的基礎上,減少有害物體、廢水以及廢棄物的排放,滿足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避免工業生產對本就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再者,相關政府部門還可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在耕作過程中積極應用農家肥、有機肥與種植綠肥,實行科學施肥,改善土壤質量,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三)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管理系統
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想要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則需要將自然當成一個整體看待,人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想要實現人與自然共生,人類必須充分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才能保證人類生存。因此,在改善生態環境時,政府必須將保護生態、生態治理當成一個整體,不能種樹的只種樹,治水的只治水,護田的只護田。單獨進行,固然會有一定效果,但難以達到生態保護的最終目的。必須促使各個部門聯合起來,結合生態環境實際情況,互相協調,共同作用,才能促使生態環境良好運轉,才能維護樹、田、水之間的聯系,加強它們的聯系,才能促使生態自然各個要素協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政府應根據生態環境需要統一保護的特性,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管理系統,讓多方共同開展環保工作,實現生態環境維護的目的。
三、結語
人類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化的盛行,勢必造成自然環境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犧牲品。我們人類一定要認識自然發展的規律,了解他,掌握它,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只有人與自然實現和諧共生,才能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解保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基礎[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理論學習),2018(12):44.
[2]周小妮,李龍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民生價值意蘊[J].綏化學院學報,2018,38(12):35—38.
[3]吳先伍.從“時中”汲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6):105—109.